奧地利作家漢德克獲得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引發政治風波。塞爾維亞大屠殺死難者家屬組織、斯雷布雷尼察母親協會發起聯署,要求瑞典方面褫奪漢德克的殊榮和獎金,原因是他為大屠殺背書,擁護前總統米洛舍維奇。豈料在不足二十四小時內就收集到超過兩萬個簽名,可見漢德克的仇恨吸引力有多大。
協會主席說:「他們是否在傳達一個訊息,指諾貝爾獎該頒予那些支持在上世紀末殺死穆斯林的人?」雖然有點上綱上線,但只要把帳算到所有穆斯林身上,瑞典就必須作出嚴正回應。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是政治敏感度不足,還是堅持文學與政治河水不犯井水?假以時日,看看委員會是否跪低,自然會有分曉。
米洛舍維奇領導塞爾維亞軍隊,在九十年代有系統地屠殺了八千名波斯尼亞人,干犯了戰爭罪和種族滅絕罪,他生前曾希望漢德克為他出庭辯護,自己卻在聯合國海牙戰爭罪行法庭作出判決前離開人世。漢氏出席了他的葬禮,更稱他是「一個相當悲慘的人」,充滿了同情。他認為塞族受到了不公平的指摘,不認同戰爭由塞族發動,主張各方都有罪,認為不該把全盤責任推卸給塞族獨力承擔。然而,這種論調被視為塞族用來麻痹西方社會的一種政治文宣,令種族滅絕得以不受阻礙地進行。因此,把文學獎頒予漢德克,在受害者角度來看,象徵西方社會淡化戰爭罪行的一貫手法,是一種邪惡的綏靖主義。
納粹戰敗後,德國文藝壇曾上演一場大清算。納粹支持者不論他們的建樹有多大,統統被西方抵制,當中最出名的有哲學家海德格和柏林愛樂首席指揮富特文格勒,說明文藝政治兩不可分。榮耀與恥辱一體兩面,漢德克開白酒慶祝得獎時,戰爭遺孤卻為此震怒。母親協會打算興建一條羞辱之柱,銘刻所有參與和支持屠殺的加害者姓名,包括漢德克。他們威脅諾獎主辦方若不撤回獎項,所有委員的名字都會刻在柱上,誓要這個頒授文學桂冠的權威蒙羞。好端端一個文學獎,變成一個血色的反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