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個月的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基本結束,各路人馬深入基層調查核實具體生態環境問題,查處並解決了眾多整改個案,令環境污染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觀。然而從頻頻爆出的違規個案可見,一些弄虛作假、應付檢查的行為仍然層出不窮,環境治理工作任重道遠。
內蒙古霍林郭勒市霍林河露天煤礦是中央環保督察組重點關注目標之一,多年來當地礦資源開發利用粗放,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開一處礦山、毀一片草原、損一方生態」,到二○一五年,礦山破壞土地面積累計達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情況觸目驚心。然而,自提出整改以來,該礦山的恢復治理工作嚴重滯後,地方政府監管工作形同虛設,長期對問題視而不見,甚至默許縱容,面對問責互相推諉,甚至提供虛假材料,替問題企業打掩護,妄圖蒙混過關。
眾所周知,今次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行動聲勢浩大,環保督察更被稱作「環保欽差」,並由環保部牽頭,中紀委、中組部等相關領導參加,層級之高令人生畏。接下來中央還將實行多輪循環再督察,並實行嚴格督導,目的就是要查處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等治污領域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藉以將環保整改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從目前的反饋情況來看,「回頭看」的整改不力、虛假環保等問題仍舊相當突出,且廣泛存在,第一批進駐的十個省區都存在違法污染問題,所謂的震懾作用並不樂觀。對有「環保欽差」之稱的中央督察組都敢欺騙,可見一些地方的陽奉陰違、虛假整改到了怎樣的程度,更反映環境治理工作何其艱巨。
誠然,由於人盡皆知的利益鏈問題,大量的官商勾結、各種保護傘仍會長期而普遍存在,給環保治污工作帶來重重阻力,惟面對如此尷尬的局面,採取怎樣更有力的懲治手段,才是當務之急。
幾年前推出的所謂史上最嚴《環保法》,雖可按日連續罰款,惟罰極有限,每日具體罰多少並無明文規定,以至阻嚇力至今亦不明顯。罰款懲戒如同九牛一毛,有些地方甚至罰完款就當完事,從此不再過問,反而變相地為一些違法企業開綠燈。比如海南三亞有樓盤違規填海建造,大面積砍伐防護林,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事後雖遭罰款七千多萬元,惟數日後樓盤仍獲開售,轉手便賣了一百多億元,簡直是小罰大幫忙。
罰款力度不足之外,對各級官員的治污考核機制亦不夠健全,官員自身利益鮮受影響,從而缺乏推動力。惟有切實將環境治理問題與「官帽子」掛鈎,使之真正感到畏懼,才能有效堵塞亂象,還百姓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