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遷館到耶城 以巴和談現變局

美國國務院宣布將於今年五月十四日把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足足比原定日期提前一年有多。五月十四日對以色列人來說,是建國七十周年紀念,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卻是「災難日」七十周年,難怪巴人政府深表憤慨,強調是對「所有阿拉伯人的挑釁」。

特朗普去年十二月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啟動搬遷大使館的計劃。起初人們還以為這是特朗普只是因應猶太金主的請求,「為勢所逼」下作出決定,認為特朗普暫時只是「口惠實不至」,實際上卻是留有一手。事實上,華府當時對外放風,稱遷館問題複雜,涉及選址、保安以及數以億計美元資金,沒有三年五載難以解決。

有意思的是,時隔只是兩個多月,上述問題突然「迎刃而解」。選址方面,現有美國駐耶路撒冷總領事館可暫時湊合應急,由駐以大使等主要官員小規模進駐。至於所需資金,有報道指特朗普的猶太金主、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艾德森有意出資「援建」。此舉之有礙觀瞻,連艾氏有份捐款的智庫負責人亦忍不住質疑,難免讓世人覺得政令出於猶太金主而非白宮。彷彿嫌政治姿態不夠明顯,特朗普甚至特意在保守派政治組織年會上吹噓,指以往的總統候選人在遷館問題上一味吹牛,只有他才敢坐言起行。

特朗普鞏固「基本盤」

由高調宣布以色列大使館搬遷,到在槍械問題上一面倒傾向擁槍派,種種迹象顯示,特朗普已徹底放棄當「全民總統」,轉而集中精力向鞏固「基本盤」的支持。事實上,這一思路早在大選時已有迹可尋,他把精力集中在討好「鐵銹帶」白人中下階層,結果成功在輸了人頭票的情況下贏得大選。

當然,凡事有得必有失,以往美國主導以巴和談,一來因為實力強大,二來歷任總統做做樣子「維持公道」,如今特朗普撕破面具,等於一把將巴勒斯坦推走。另一方面,中國就推動解決以巴衝突提出四點主張;巴人政府主席阿巴斯亦曾派代表前往中國及俄羅斯,希望兩國能取代美國在和平進程的角色。長遠而言會否形成美國對抗中俄的局面,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