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建交好事近 求同存異達雙贏

古語道:「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意思就是說,聖賢之人雖然不能自己創造時機,卻能夠抓住時機,順應時勢,不致錯失良機。這句話應用在中國與梵蒂岡的關係發展上,再恰當不過了。

近日有外媒報道,羅馬教廷與北京已就最棘手的主教任命問題達成共識,只剩一些細節有待敲定,或待三月的北京兩會之後,便可簽訂相關協議。報道援引教廷高層官員指出,目前尚未提及中梵建交事宜,但可以合理推斷,兩國恢復外交關係應是水到渠成,指日可待。

可以斷言,若此事最終順利達成,將會是教廷與北京斷交近七十年來最重要的外交突破。眾所周知,中共建政之前與天主教會並無太多聯繫,國共內戰時期,羅馬教廷更公開抵制、反對中共,乃至一九四九年中共奪取政權後,教廷仍然維持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北京於一九五一年公開與羅馬教廷割斷聯繫,隨後另起爐灶,建立自己的愛國教會,徹底繞開梵蒂岡自行冊封主教。

主教任命 已達共識

改革開放以來,中梵關係雖有所緩和,但圍繞主教任免權的爭奪並未停止。在北京看來,任命主教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穩定的大問題,絕不允許外國勢力通過宗教進行滲透顛覆,或散播任何極端主義思想。故而長久以來,凡不被中方認可的教會皆屬非法,惟有轉入地下,由梵蒂岡任命的主教,或多或少也會遭到當局排擠打壓。中國的教會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已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時移勢易,如今中梵雙方都認識到,彼此繼續保持敵視狀態已然不合時宜。對梵蒂岡來說,今日之中國已是強勢崛起,經濟發展迅猛,於國際空間的話語權亦更具分量;加之中國巨大的傳教市場,無不對教廷的發展大有助益。於中國而言,與梵蒂岡的關係正常化,一方面可讓政府更好地掌控「地下教會」,一方面也有助改善中共在國際上的形象,提高聲譽。

求同存異,共謀發展,達致雙贏的局面,應是各方都能接受並樂意看到的結果。關於這一點,從中梵近期頻繁的接觸以及互釋善意的舉動不難看出,比如早前就有兩位梵蒂岡任命的地下主教被教廷「罷免」,改由中方選出的主教取而代之。當然,對於中梵關係不斷改善,並非人人都覺得開心,除了台灣當局憂心忡忡之外,香港教區前主教陳日君螳臂當車、胡言亂語而被教廷不點名批評,可謂儀態盡失,貽笑大方。

中梵建交能否最終成事,目前還很難說,畢竟是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博弈,除了要考慮到台海關係、主教任命權具體如何釐定等因素外,中梵自身內部對建交亦存在不同意見,進展如何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