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盛出盡法寶 大選難挽頹勢

緬甸中央政府與八個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簽署停火協議,官方喉舌歡呼「和平開始了」,距離大選不足一個月,總統登盛顯而易見是藉此營造自己和平締造者的形象,拉抬他領導的執政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的選情,但這隨時弄巧成拙。

緬甸在一九四八年脫離英國獨立後,中央政府與各個少數民族爆發武裝衝突,一打六十多年,寫下全球最漫長內戰的紀錄。緬甸政權由最大民族緬族把持,佔全國人口四成的各個少數民族,無休無止進行抗爭,要求兌現一九四七年彬龍協議有關建立聯邦各族享有高度自治的承諾,當年昂山淑姬的父親昂山將軍,曾與撣、瓦、克倫、克欽等少數民族的領袖簽訂盟約,同心協力趕走英國殖民者,以求獨立自主。

昂山將軍被刺殺,未能看到緬甸獨立那一日,各個少數民族則是聯邦夢成空,轉而拿起武器尋求自治甚至分離。一九六二年,軍政府上台,強權鐵腕亦難平息戰亂。二○一○年,軍方「還政於民」,隨之登場的登盛,把結束內戰實現和平列為要務,這些年過去,終與八個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簽署停火協議。

停火協議勢難執行

緬甸十一月八日舉行國會選舉,執政黨面臨昂山淑姬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的有力挑戰,登盛選擇此時高調簽署停火協議,既大肆宣傳少數民族武裝組織領袖與軍方將領的「化敵為友」,又廣邀多國代表到來見證「和平一刻」,很明顯是要公告天下,自己能夠履行承諾,為緬甸帶來和平,以挽執政黨頹勢。

然而,緬甸十五個主要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僅約一半參與這次停火協議簽署,盤據北部的克欽獨立軍、聯合瓦邦軍和撣邦軍,都拒畀面,欠缺這些實力最強的武裝組織,「和平」無疑大打折扣。停火協議也含糊不清,怎樣監察停火令的執行,各個組織會否解除武裝等一連串問題都沒答案,登盛帶來的似乎只是空洞的和平,反而自暴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