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腸道惡菌隨時「穿腸過肚,入血奪命」。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於嚴重消化道疾病病人的血液內,首次發現名為「香港型觸酶菌」惡菌,過去五年有七宗病例,令三名癌婦死亡,兩名患盲腸炎的壯男亦「中招」,盲腸嚴重發炎積膿,當中廿一歲青年併發小腸穿孔,住院一個月終檢回一命。專家相信該菌一直存活於人體消化道,倘入血死亡率極高,全球十宗病例中半數死亡。
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劉嘉珮指○七年首次確認該新病菌,命名為「香港型觸酶菌」,屬於球桿菌一種,追溯發現本港早在九九年及○三年已有兩宗該菌入血病例,其後再有五宗個案,七人中有三人死亡。若連同加拿大及法國發現的病例,全球十宗病例中五人死亡,死亡率達五成。
三名本地死亡個案為八十一歲至九十一歲老婦,兩人確診腸癌,一人懷疑消化道惡性腫瘤,入院時同樣有發燒、寒顫等菌血症徵狀,分別於九日至兩個月後死亡。
較特別是兩名因盲腸炎入院的壯男也遭該菌入血,其中卅九歲男子送院時嘔吐及發燒,發現盲腸已嚴重發炎,底部更已破穿,他獲處方抗生素,兩天後出院。另一名廿一歲青年沒這麼幸運,盲腸有壞疽及穿破,腹腔積膿,手術後八天更出現腸塞及小腸穿孔等併發症,需再緊急修補腸道,一個月後終康復出院。
劉嘉珮指暫未能確定是否新惡菌導致盲腸炎及其他消化道疾病惡化,令惡菌更易入血。唯一較肯定是該菌可經腸、胃、膽等消化器官的傷口入血,造成敗血症等嚴重後果,因此相信該菌與其他腸道菌一樣,一直存於人類消化道,但以往未有相關技術,故未被發現。
劉表示,三種常用抗生素包括盤尼西林、萬古霉素及甲硝唑,可有效殺滅該菌,但由於感染該菌後並無特殊病徵,必須抽血種菌才可確診,故建議醫護人員若接獲嚴重消化系統不適送院、並有細菌感染徵狀的病人,應考慮香港型觸酶菌入血的可能性,盡早處方合適抗生素。
記者陳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