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醫生以醫學組織首腦名義發布公告,指一名兒童感染血清三型肺炎鏈球菌,情況嚴重。此乃繼周前某科研機構公告該病菌的三個感染個案後,關於同一病菌的另一新聞發布,共通點是凸顯政府免費提供的「十價」疫苗,只涵蓋十種肺炎鏈球菌,並不包括上述四名兒童感染的血清三型;若要包括該菌,便得注射新到港、但港府仍未採用的「十三價」疫苗。
這類訊息在短期接連發放,究竟是醫生挺身示警,還是另有別情?不妨先理解箇中可能涉及的利益關係:若市民不讓子女接受政府的免費「十價」疫苗,改往私家醫生注射「十三價」疫苗,最明顯利益是私家醫生和藥商都先賺一筆。然後,藥商投桃報李,贊助醫學組織活動經費、個別醫生飲食旅遊,醫界又賺一筆。藥商借醫界發動輿論,成功迫令政府採用新疫苗,藥商再大賺一筆。
醫生甘做藥商喉舌,又想良心稍為好過者,便堅稱此乃「三贏」之舉──不只醫生、藥商贏,市民獲更佳疫苗亦是贏。但何謂更佳?是否有本地數據顯示新疫苗成效更佳、不良反應更少?抑或只屬想當然,認為疫苗「價」愈多成效愈高?本港每年錄得多少嚴重血清三型肺炎鏈球菌感染個案?人數是否多至值得花費大筆公帑購買新疫苗?把同一等額公帑用於另一疾病,市民是否更受惠?
歷史的教訓值得記取,盲目聽信醫界,只會重演去年以二億三千萬購買無人問津人類豬型流感疫苗的荒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