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津貼挽救經濟 內賈德兵行險着

伊朗民眾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享有羨煞「全球」的國家汽油津貼,每公升汽油僅售十美仙,民眾見汽油如此便宜,自然不會慳住用,部分民眾更濫用津貼,走私廉價成品油圖利,估計伊朗政府每年單是汽油津貼一項,就花掉過百億美元。若說伊朗人將「享用廉價汽油」當成與生俱來的權利,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力排眾議削減汽油津貼,政治風險奇高。

實行了數十年的汽油津貼制度,令伊朗本土汽油的供求關係嚴重扭曲,再加上伊朗人口和汽車數目於過去卅年翻了一番,因津貼衍生的浪費和濫用情況,令汽油求過於供的問題不斷惡化。煉油能力有限的伊朗,不得不從海外輸入成品油以滿足本土需求。伊朗因拒絕放棄濃縮鈾提煉活動,遭受聯合國制裁及個別西方國家的針對性懲罰措施,進口成品油及引入煉油設施愈加困難。

通脹惡化 隨時官逼民反

伊朗政府聲稱每年花近一千億美元津貼民眾購買汽油及各類基本食品,內賈德率先向汽油津貼開刀,固然與其所佔比例較高有關。更重要的是,正因西方制裁行動損害到伊朗汽油津貼機制的運作,這令內賈德得以擺出「形勢所迫、非削不可」的姿態,為全民津貼削減行動打開缺口。

根據新的配給制度,每張燃料卡的持有人每月購買之首六十公升汽油,價格由先前的每公升十美仙提高至四十美仙,第六十一公升起每公升價格為七十美仙。為減低燃料價格急升給民間造成的影響,削津行動省下的部分經費會以現金方式存入民眾的銀行戶口,初步估計政府為此每月要額外掏出廿五億美元,計劃除笨是否有精實在難說。

再講,西方不斷將制裁行動升級,早已令伊朗通脹和失業問題雪上加霜,內賈德這劑猛藥隨時令伊朗通脹失控,物價急升意味着民眾拿着的政府現金補償購買力大打折扣,甚至因加得減。正如西方媒體報道,伊朗特權階級利用各種手段,將西方制裁帶來的衝擊統統卸給民眾,若內賈德借勢削津導致通脹急速惡化,隨時演變為官逼民反。

部分伊朗保守派人士以現金補償分配未必均勻等理由,極力阻撓內賈德的削津行動,內賈德此際能放手大幹,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支持起到關鍵作用。哈梅內伊讓內賈德「冒天下之大不韙」削津,西方制裁對伊朗經濟改革起到多大「潤滑」作用,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