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深圳後三十年

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周年。俗語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往往是一個分水嶺。深圳在今後三十年的發展將會如何,值得關注。

從數據上看,深圳在過去三十年的蛻變中,以二○○○年前的經濟增長幅度較大,而近年來,深圳的本地生產總值雖然都維持雙位數字的增長,惟其勢頭已經明顯開始放緩。箇中原因,關鍵是與深圳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其他城市的倣效學習,形成競爭,以及與深圳經濟未及適應當地產業結構調整需要不無關係。

深圳特區之所以「特」,因為它是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試驗田,是為內地其他城市擔當改革的示範作用,有「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因此,深圳可以比其他城市早一步享受改革開放成功帶來的美酒。

然而,在過去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結構,加上高工資、高房價、高物價等的經濟氛圍下,深圳特區過去的輝煌色彩開始轉淡。深圳過去的成功,使得內地不少城市響起學習深圳的聲音,上海以外,寧波、廈門等沿海城市都相繼追趕深圳蓬勃發展起來。現時,內地不少城市的經濟規模及發展模式都與深圳沒有分別,機遇已經不是深圳獨享,機遇通處都有。深圳不「特」,着實有迹可尋。

深圳當局亦了解不進則退的道理,積極往高端、高增值的產業方向走,加強自主創新,加速企業汰弱留強。接下來,無論是將深圳二線關延後,還是與香港共同打造前海區,都正是為後三十年的「第二次經濟改革」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