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四方配合

事到如今,我們不能再從表徵就青少年吸毒情況做些「頭痛醫頭」的工夫,政府部門和諮詢架構也不能再各顧各的山頭,繼續割裂運作。我日前提到的公民教育和青年事務委員會其實有着重要的使命,但近年這兩會以「和諧」為主旋律,忽視青少年面對的困局。

讓我勾勒一個較理想的「四方配合」青少年政策。第一方是教育部門。我們要反思的是,若教育以學生為本而非從校譽出發,教育需要怎樣改變?我們要創造和設計怎樣的空間和課程,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意義?我的觀察是,當知道有人記掛着他們,願意聆聽,年輕人不會那麼容易自暴自棄。

第二方是民政局轄下的部門和諮詢架構,包括康文署、青年事務委員會、公民教育委員會及十八個區議會等。請這些擁有資源和場地的單位討論全方位的青年發展政策,記着,是「發展」而不是提出零碎的「補救式」措施;方向敲定後,跟着就是統整社區資源,打破壁壘分明的山頭主義,讓資源直達有需要的學生。

第三方是社工。學校社工人手要增加,也要提升輔導的多元性。很多時,偶然濫藥者不需要戒毒服務,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援。

最後一方是家庭。近年的現象是,家長愛把孩子的問題歸咎學校,自己卻缺乏教好孩子的知識和耐性。在珠三角經濟融合,有數十萬港人在內地工作時,家庭問題也複雜起來。無論社會怎樣改變,家長不能再推卸責任了,只懂喝罵不管用,家庭的支持才能讓孩子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