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不再地盡其用

明年開始,二千六百多公頃邊境禁區土地陸續解禁,許多人憂慮這是政府回應土地匱乏的措施。

被政策凝固的禁區土地,至今仍是鄉郊風貌,有紅花嶺山林,有蓮麻坑的自然景觀,有打鼓嶺一帶的農地,還有二十多條村落、魚塘、濕地和祠堂,是香港的最後淨土,有極高的保育價值。

規劃署剛發表的《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研究》有令人訝異的建議,釋出的禁區土地將受到發展限制,所有上述具文化和生態價值的元素都可以保留下來。不但這樣,規劃署的理念,是讓這一帶成為高密度發展的深圳與高密度發展的新界北之間的綠色緩衝區,成為市民的後花園和休閒享樂的地方。

紅花嶺將是郊野公園,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會被修復,並設計文化旅遊路線,最創新的建議是在羅湖旁的馬草壟設八十間生態旅舍,高度限制為六米,日後,市民可以租用這些兩層高的度假屋,遊覽這個綠色地帶,可以行山、騎單車或參與休閒種植,讓大家過一些自在、綠色和低碳的假日生活。

聽起來是否有點不可置信?這麼大的一片土地,除了小部分的低密度住宅和在文錦渡旁的貿易批發零售中心,政府真的放棄發展這麼大的空間?我們自小受着「地少人多」的夢魘,受着「地盡其用」思維的洗腦,看着發展商拆掉一幢又一幢的矮樓房,早已習慣並接受在市區抬頭只能看見一小片的天空。

但原來政府的思維已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地,不需要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