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才能樂業,房屋政策的改變影響千家萬戶,豈能如此兒戲。有人形容,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有樓的,一種是暫時無樓而想買樓的,因此樓市穩定與否,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近期本港樓市熾熱,各界對是否復建居屋莫衷一是,此時最需要港府發出明確的訊息。但事實恰恰相反,一方面,曾蔭權及負責房屋政策的問責官員不斷強調無意復建居屋;另一方面,鄭耀棠等行政會議成員卻公然鼓吹復建居屋,訊息混亂不堪,令市民無所適從。
更有甚者,鄭耀棠表示應恢復定期賣地制度,這跟港府「優化土地供應」的說法顯然不同調。當然,順應樓市的變化,港府改善供應土地的方式,這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港府內部未有共識之下,行政會議成員即七嘴八舌,各說各話,這根本是添煩添亂,徹底暴露港府在如何應對樓市升溫問題上完全沒有主見,只能隨波逐流。
行政會議有「內閣」之稱,是本港最高層次的決策中心,所有政策都是集體決定,因此行會成員必須嚴守兩個原則:一是保密,不可隨意透露會議討論的內容;二是集體負責制,在討論時可以各抒己見,一旦行政會議作出決定,就必須無條件服從,統一口徑,步調一致,為有關政策保駕護航。否則,正如前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所說,如果行政會議成員反對決策,並公開表達反對立場,就應該自行辭職,退出執政團隊。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作為行政會議成員,必須遵守紀律,若不願接受約束,便應該放棄權力。鄭耀棠等人既然不認同港府的決策,一再公開與港府唱對台戲,但又捨不得放下權力,其個人政治誠信必然遭到輿論的質疑。
其實,鄭耀棠已非第一次違反行會的集體負責制。在金融海嘯衝擊之下,早前行政會議決定高級公務員減薪約百分之五,以示與民「同甘共苦」,然而鄭耀棠剛剛走出行政會議的大門,立即換了一個身份,以工會領袖的名義反對公務員減薪,將港府內部分歧暴露於人前。減薪政策隨後碰到許多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行政架構內部矛盾造成的。難為曾蔭權還胡吹甚麼「強政勵治」,他連自己委任的行會成員都駕馭不了,何德何能管好七百萬人口的香港?
在港英時代,行政局議員公然跟政府唱反調是不可想像的;而在董建華時代,縱然港府內鬥不止,矛盾重重,但起碼在表面上,執政團隊還可以維持團結一致的局面。曾蔭權上台後,一蟹不如一蟹,外有民怨沸騰,內有變生肘腋,可謂眾叛親離,陷入嚴重的執政危機。毫無疑問,部分行會成員眼見曾蔭權政府江河日下,已將其視為「沉船」,不欲與之「共存亡」,因此紛紛作出「跳船」之舉,令港府的管治危機雪上加霜,最後可能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行政會議集體負責制名存實亡,港府威信掃地事小,影響民生事大,在樓市前景不明朗之下,港府高層各說各話,訊息混亂,萬一樓市出現震盪,最終吃虧受害的還是小市民。經歷「八萬五」之災後,香港經不起再一次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