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串醫療事故令市民對公立醫院的信心盡失,也證明本港的公共醫療制度已病入膏肓,再不下猛藥施治,必然會造成更大的禍害。在民意洶湧之下,昨日召開的醫管局大會煞有介事地提出一系列「補鑊」措施建議,包括在所有公立醫院應用「二維條碼」技術,利用電腦核對病人的身份及病歷,以減輕人為出錯的風險;醫管局還計劃擴大現時的嚴重醫療事故的呈報範圍,成立一個核心小組跟進醫療事故,亦會成立中央紀律委員會,就事故展開紀律聆訊及統一處分。
上述建議能否減少醫療事故,有待時間來檢驗。但我們想指出的是,決定醫療服務質素的是醫者的責任心及職業道德,無論電腦技術如何先進,都代替不了人的作用,單純依賴電腦技術去減少醫療失誤,無異緣木求魚。就以上次公立醫院調錯嬰事件來說,嬰兒手上已有二維條碼,但有關職員沒有認真核對,將嬰兒放錯了位置,而且多道檢查程序都沒有發現錯誤。而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完全憑人手處理,反而未聽說有這麼多稀奇古怪的醫療事故。
當局計劃擴大現有嚴重醫療事故的呈報範圍,亦無助於解決問題。只有事故通報,沒有失職問責,哪怕一天通報一百次,除了浪費紙張及資源外,根本於事無補。事實上,每次發生醫療事故後,當局例必先通報後調查,再慢條斯理搞出一份調查報告,無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後不了了之。所謂擴大呈報範圍,恐怕是逃避問責的另一個擋箭牌。
至於成立核心小組跟進醫療事故,更是虛晃一槍。其實,無論是核心小組還是中央紀律委員會,其成員由醫管局委任,自己人查自己人,仍然避免不了官官相護、包庇護短的嫌疑。更何況,有關機構要向醫管局負責,只會就事論事,不可能觸及本港公共醫療制度的根本問題,更不可能要求醫管局高層問責。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可能是醫管局處心積慮設置防火牆,確保問責的大火永遠燒不到自己身上。
很多市民注意到,本港公立醫院的醫療事故多不勝數,但私家醫院的相關事故相對很少,分別在於兩者管理質素不同,服務水平就天差地別。更重要的是,私家醫生犯錯的成本極高,不僅要面對公開聆訊,甚至會被取消執業資格。而在公立醫院,無論犯多少錯誤都免於問責。舉個例子,早前有一名私家醫生派錯藥需接受公開聆訊,而衞生署派錯退燒藥影響一百多人,衞生署署長林秉恩卻好官我自為之,這分明是雙重標準。正如有人批評,當局是「麻鷹唔管蝦雞仔」。
一個高明的醫生,除了為病人開退燒藥外,還要追究病灶,然後對症下藥。就公立醫院而言,接二連三的醫療失誤僅是表面徵狀,病灶出在醫管局身上,一是肥上瘦下,資源配置不當;二是管理混亂,拒絕問責。要減少醫療事故,當局必須拿出改革的魄力,從整頓醫管局管理層開始,從裁撤庸官入手,才有可能撥亂反正,恢復市民對公立醫院的信心。
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局養癰遺患,明知醫管局患的是不治之症,卻當一般的感冒發燒來處理,始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醫管局提出的所謂改善措施,純屬換湯不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