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易所與澳洲交易所達成協議,由前者以86億美元收購後者全部股權,撇開其背後的商業動機不談,這本身已是個看來不可思議的收購行動,雖則不同地區交易所互相收購或持有對方股權,在近年歐美市場已出現,且成為廣泛談論的話題,但無論如何一個主權國家之下的主要證券交易市場,竟可讓另外一個國家、且由有關國家政府擁有差不多四分之一股權的交易所全面收購及擁有,的確很難令人不產生聯想。
一般國家或地區的交易所,雖則大多數屬非官方而是私營性質,有些甚至是股份已經上市,成為公眾持股的公眾公司。但交易所本身的運作,包括在交易所進行的各項金融產品交易以及企業上市掛牌等活動,其實都關係到各有關國家或地區本身的金融市場活動,並與該地的經濟與金融系統息息相關,因此,是相關地方金融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倘若由外國的機構來控制,到時俯仰由人,國家金融安全何以得到保障?因此,以如此方式的收購,最低限度難以得到被收購一方的所在國家的國民支持,最終失敗收場或許是在所難免。
筆者無意貶低星交所的上述這個收購決定,也並非期許它不成功,但我所說的的確是事實。星交所的有關負責人員倘能捫心自問,假設這宗收購是逆地而處,由澳洲交易所來全資購併星交所,就算新加坡的國民態度開放,能夠接受,新加坡的政府當局是否也會願意,不用我多說,答案不言而喻。
回頭說到星交所及澳交所兩所合併,不但成為全球第五大市值的交易所,且也將成為亞洲區內第二大交易所,這情況會否對港交所(00388)的地位構成威脅?我個人並不擔心,莫說星澳兩所合併,澳交所在星交所付出溢價40%,市值暴增之下,兩所合併後的市值也僅及港交所市值的一半,以及兩所日均總成交只約500餘億港元,遠較港股市場目前日均成交800餘億至900餘億港元為低,就是看目前在港、星兩個交易所上市的內企股份的數目、質素以及上市後的表現,其實高下已經盡分。
不過,星交所急於把澳交所吞併,亦可明顯見到它要競爭成為區內金融中心龍頭的決心及野心,因此港交所也不能掉以輕心,無論是把星澳交易所的合併視為對本身的一個挑戰也好,抑或是一個砥礪也好,我們還是有需要進一步增強本身的競爭力,例如在談得火般灼熱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方面,必須加快促使其得以早日實現,藉以增加本地市場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其次是市場交易系統的不斷提升,以及進一步加強市場規管與企業管治水平,藉以建立投資者信心等,都是當務之急。
星澳交易所合併,令人聯想港交所也未必能獨善其身,必須尋求收購對象或是合作夥伴,然而從星澳交易所的這宗合併事例,加上國際市場在消息公布後的反應來看,此類收購形式顯然值得爭論之處仍多。同時收購行動最終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也有很大的疑問,我看未必值得效法。
本港市場適宜審視本身情況,自行訂定未來發展,鞏固本身作為區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路向,加強與滬、深兩市的互動與合作,乃是不二之路,並為日後倘若時機成熟,或可進行整合,奠定基礎。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
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