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一度火爆的中國足球,在牛年連遭重創。2月最後一天,去年剛剛奪冠的江蘇蘇寧,宣布停止所屬各球隊的營運。此時距離奪冠只過去了100天,創下了世界足壇衞冕冠軍最短時間解散的紀錄。而後,擁有20多年歷史的老牌勁旅天津泰達也解散在即。中國職業足球已經風雨飄搖,寒潮瀰漫。
足球是內地公認的「最不爭氣」的項目,不僅難以與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屢奪世界冠軍的優勢項目相比,就是與偶有高光時刻的網球、桌球也差距巨大,長期徘徊在亞洲三流水平。在官員看來,這與中國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稱,令管理層感到難堪尷尬。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全面深化改革之後,足球也擺到了突出位置,從體育總局層面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定足球改革方案,國務院組建了由副總理領銜的足球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國辦、外交部、發改委、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人社部、住建部、稅務總局等17個部委為聯席成員,從人力、經費、場館、稅收等全方位予以支持,其待遇之高,羨煞旁人。
中國各個專項體育協會,實際都與體育總局所屬各體育中心「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例如中國足協即是體育總局足球管理中心,分管總局的前副局長蔡振華兼任足協主席。改革之後,足協與足球中心脫鈎分離,目的是去行政化,實現政企分離,並改由上海上港俱樂部老闆陳戌源為足協主席。
而足球人氣有所回升,尤其是職業俱樂部在亞冠聯賽上表現不俗,詎料在今年迅速瓦解,跌入谷底。這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其實,前幾年足球相對景氣,與改革成效無關。聯賽絕大多數俱樂部都有財大氣粗的房地產企業出資,這一方面有政治迎合、討好官方考量,為自己掙一頂紅帽子;也有冠名球隊藉以進行廣告宣傳的經濟效應,花錢買吆喝,這造就了足球虛假繁榮的泡沫。
但去年足協出台改革方案,強令各俱樂部取名冠名,只能取中性名字,這無疑令出資企業的錢打水漂。而且由於經濟下行,企業本來就面臨着資金壓力,於是,蘇寧、泰達等俱樂部索性不玩了。而除了頒行各種「球員限薪令」、「球隊更名令」,足協在真正提升足球基礎工作方面卻幾乎無所事事,可謂黔驢技窮,捨本逐末。
實際上,足協標榜政企分離,但是仍然「換湯不換藥,還是老一套」。體育總局官員雖然不再兼任足協主席,但是副局長杜兆才依舊兼任足協黨委書記,執掌實際決策權,「官場文化」、「官僚做派」、「外行領導內行」等沉疴,依舊根深柢固。從2015年就醞釀成立的職業聯盟,迄今陷入停擺。分歧就在於,各俱樂部希望聯盟應是獨立自主的社團法人,且與足協是平行組織而非從屬關係,足協只是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但是足協豈能容忍俱樂部「造反」?於是乎,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而環顧現實,如此境況的,又豈止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