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上月,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預製雙拱鋼橋運抵本港並完成浮托安裝,使當區數夜之間橫空出現壯麗地標,是值得令全港市民振奮的事情。整套跨灣連接路預計將於2022年落成啟用,為將軍澳居民前往市區提供多一條道路,當中更有行人道及單車徑設施,有望成為市民假日消遣的好去處。
回想在2008年時,當局就大橋的設計諮詢市民,最終敲定名為「活力無限」的方案。顧名思義,大橋的設計理念是希望將活力帶進將軍澳社區,藉旁邊兩條橋拱的流線形態搭配底下的橋墩,合成環狀循環橋身結構。從遠處眺望大橋,會隱約發現「無限」的數學符號,故連接路亦被外界稱為「活力無限大橋」。
過往,將軍澳居民一直受到嚴重的交通擠塞問題所困擾,往往在繁忙時間難以暢順地循將軍澳隧道到達市區。當年興建大橋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流經將軍澳隧道來回市區的交通壓力。
大橋採取跨海方式連接將軍澳市鎮的東北兩岸,並接駁西岸通往即將落成的將軍澳–藍田隧道,成為將軍澳進入東九龍或前往東區海底隧道的快速通道。更重要的是,在大橋的東行車道旁將設有行人道及單車徑,為近年特區政府所提倡親水理念不謀而合,亦可推動綠色出行的概念。是次大橋的建造工程,採用當今先進的預製件技術進行興建,約有一公里的海上高架橋是由組件拼合而成。當中最矚目的,就是長200米的雙拱鋼橋主體,其重量約為一萬公噸,是為全港最大跨度的鋼拱橋。從大橋的預製組件中,亦可反映現時中國建造大型工程以及龐大運輸的能力。該批主體組件由上海南通市負責製造,並利用超大型船隻將整個構築物運抵本港,實在是在港難得一見的施工奇景。
記得數年前,當局就大橋工程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被外界質疑其高達56億元的造價,較稍早年間的估價高出八成。當然,政府在前期設計及土木勘探的成本上失去預算,理應接受適當的批評。不過,從大環境的角度下,香港過去10年間受到「拉布」的影響,政府多個工程受到延誤,因而形成不必要的骨牌效應,或多或少都會對個別項目產生更多不可預見的因素。
幸然,過去沒有半途而廢,在艱難之中推展香港各個重要的基建。今天再次回首,近年多個項目相繼落成,包括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香園圍公路、港珠澳大橋等,皆承載香港對未來發展的憧憬,以及建設力量對社會大眾應有的責任。若然當日因被反對派稱為「大白象」後,就決定中止興建有利民生的設施,今天估計我們會就此浪費十數年的發展時間,而社會競爭力亦可能一去不返。
俗語有云「路遙而知馬力」,也許今天是看不到種樹的目的,但後人始終會有乘涼的機會。我們期望香港未來的發展能攀越新高峰,就如將軍澳跨灣連接路般有無限的活力,不要再為無謂的政治運動而蹉跎歲月,使我們的下一代失去應有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