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昨日提到香港泛民主派不長進,一本通書睇到老,搞所謂抗爭都是老調重彈,拉布拉到天荒地老。其實政府一樣因循守舊,有這樣的對手,類似鬧劇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在立法會上演。
本地經濟受多重打擊,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口中嚷救市,卻接連推出防疫措施嚴重扼殺食肆及娛樂場所生計,而除了派錢保就業,亦未見其他良方,市況依舊低迷。政府已經放風不會有第三輪保就業計劃,難道叫各行各業等死?
各界一直呼籲政府撤銷樓市辣招,以搞活樓市帶旺經濟,有關方面拖了又拖,終於也醒覺再不出招便來不及,本報日前引述獨家消息指政府有意撤銷工商舖的雙倍印花稅,藉此谷起市道,但這次只是半撤辣,住宅物業仍然維持多重辣招稅。
其實工商舖市道現時在「吊鹽水」,就算旺區亦吉舖處處,銅鑼灣區100公尺有10間舖位空置,情況可說十分慘烈,根本沒有人會炒賣舖位。樓市辣招本來是對付炒家,既然炒家絕迹,也應該功成身退。
政府施政需要適時檢討,免得德政變成敗政。樓市被辣招綁死,無法跟隨市道調節,造成交投低谷,令到經濟雪上加霜。試想想買賣物業,首先地產代理有收入,之後銀行又有按揭生意,律師樓做契約可以維持皮費,入伙之前,裝修公司及工人有工作做,買傢俬電器亦是光顧零售店舖,一個單位成交背後的生意鏈十分廣泛,受惠行業及人士遠超想像。而政府多一筆印花稅收,亦不用多說。潮流時興說cp值,撤辣是成本低,效率高的選項。而且業主套現物業,多了流動資金投資,對支撐經濟作用不言而喻。
政府未有為住宅物業撤辣,相信是人言可畏,怕被指助長炒風,但辣招10年,樓價有升無降,證明已失去效用。救市刻不容緩,政府有想到比撤辣更快見效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