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的「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要求是3個:一是發展國際科技創新平台,二是「一帶一路」功能平台,三才是大灣區的融合。這與香港一直以來的重視次序剛好相反。
香港的想法是短視和急功近利,着重的是要中央政府給予惠港政策,有如CEPA和個人遊。中央政府則是從大處和長遠着想,也是對香港的督促,而不是如以前,聽任香港自吹自擂。可惜,香港的反應還是與前沒有分別。
創建國際科技創新平台方面,香港政府提河套區。河套區已經變成深港科技創新區,可是香港方面的近一平方公里土地,這麼多年來還只在建設期間;相反,深圳方面決定開發遲於香港河套區,但今年4月底已經引進了102個科技項目。兩地的建設速度和反映出來兩地政府的積極性,可以見到巨大的差別。
香港捨河套區以外,別無其他規劃。河套區建設遲緩,究竟結果如何,難以預料,但至少已大大落後於深圳。以這樣的政策取態和具體表現,怎樣期望特區政府會真的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業方面努力呢?相比深圳,香港沒有產業規劃,沒有科技規劃,香港最近的2030年遠景規劃不過是公關的吹牛,沒有實質的投入作為落實的基礎,也當然沒有產業和科技真正的設想。
回歸20多年,特區政府還是沿用殖民地時代的自由放任政策不作為、不投入於長遠發展,甚至比起殖民地麥理浩上世紀70年代的新政大大落後。科技創新不是貿易發展局或投資推廣署的公關操作便可成就,也不可能是簡單的招商引資。本地沒有科技的基礎與條件,不可能用錢堆砌出來,需要政策、人才。特區政府仍未轉變思維,缺乏政策和人才(不僅是大學裏發表論文的教授),怎樣推動科技創新呢?
同樣的情況亦見諸香港的「一帶一路」有關政策,一是沒有政策;二是還依靠貿易發展局舉辦一年一度的公關式國際會議,沒有其他舉措。中央政府在2013年底倡議「一帶一路」的發展,提議香港參與也有幾年時間,特區政府只設了「一帶一路」辦公室,到今年才委任人員,實則全無作為,白白浪費了幾年時間。今次中央政府要求建設「一帶一路」功能平台,特區政府是否明白?甚麼時候才會認真討論怎樣參與發展呢?
香港社會不少人把珠三角當作大灣區,香港在其外也不願意與之融合。特區政府的作為仍是要惠港政策,不考慮怎樣與珠三角共同發展,爭取雙贏之局,甚麼時候香港朝野才會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