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價格被質疑先加後減

【本報訊】疫情重挫本地經濟民生,惟防疫需求下,本地兩大超市多次傳出搶米、搶衞生用品潮,政府推出第二輪保就業計劃時曾指他們受疫情影響較小,要求減價或提供現金券回饋社會。有政黨昨日舉行記者會,指不少市民反映各大超市的貨品近月價格不減反升,故聯同一眾議員成立關注組,觀察超市熱門貨品的價格變化,及是否存在「先加後減」情況。

關注組指「原價」變「減價」

關注組上月起每逢周五會挑選二十二款食品及日用品進行調查。民建聯成員張偉楠以五公斤泰國香米為例,發現其原價是九十五元,超市加價至九十七元後,於下一個減價日將其價錢再次降至九十五元。他又指有家居用品雖用紅色價格牌標示為「特價貨品」,但售價與原價相同。張認為有貨品看似減價,但實際與原價相同,質疑超市有「先加後減」及誤導消費者之嫌,營造減價假象。

另外,民建聯副秘書長及觀塘區議員顏汶羽指,曾對比兩大超市的廣告推廣,發現相關產品的售價及優惠價相同,質疑超市有合謀定價的機會。他建議政府應檢討現行與保障消費者有關的法例,加強對價格的規管及披露其走勢,以確保市民的資訊流通。顏續稱,政府亦需增加競爭事務委員會的資源,監察及調查超市是否合謀定價,又要求公布減價計劃,確保超市是「真回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