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中美衝突

不少西方傳媒時常說中美衝突必定不可避免,指美國作為長期的世界首位強國,必然會壓抑列第二位勢將崛起的中國,把這種崛起──壓抑關係叫作修昔底德陷阱,意思是武力最強的國家看見有其他國家興起,有力挑戰首強地位,於是先下手為強,極力把次強打下去,以免日後受到威脅。

中國不一定同意修昔底德這位古希臘歷史學家的分析,不一定從全球第二強國幾時發展到足以威脅第一強國地位的角度看當前中美關係,但美國的當權者是否有修昔底德陷阱的想法,又或者美國政府的智囊中是否有人持此觀點,影響決策者,卻大有關係。

對中國來說,無論各方面的發展如何迅速,軍力三、五十年不一定能追上美國,故沒有挑戰美國的動機。美國知名智庫CSIS於今年初在其網站發布一篇名為《中國如何升級核武庫》的文章指出,截至一九年,中國現有核彈頭數量達到二百九十枚。相比之下,美國現有三千五百七十枚,俄羅斯現有二千六百七十一枚,中國的核彈頭數量連美、俄的零頭都不到。中國擁有的核彈其實不算足以匹敵,美國比中國多十倍以上。

海軍方面,中國幾經努力,近三、兩年才擁有兩艘航母,美國有十一艘,可見雙方軍事力量相距甚遠。美國的威脅是派出艦隊在南海巡弋,耀武揚威,美其名是行使在公海的航行權。中國的反應始終是沒有實質的口頭抗議,間中派出武裝力量不強的飛機和民用船艇駛近騷擾一下,還算不上武力對峙。你可以說中國的表現示弱,但連美艦穿越台灣海峽也漸成常態,中方也予以容忍,又怎會為南海這片只有宣示主權價值、沒有太大經濟和軍事價值的水域不惜一戰?如果中美之間發生軍事衝突,只可能是地區性小規模常規戰,因為雙方軍力相距仍遠。

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發展勢頭很好。中國是改革開放及「入世」的受益者,沒有動機去作出改變,最佳策略是保持現狀,悶聲發大財。現今出現的中美貿易戰是美方挑起的,這種衝突對中方有害無利,所以如果吃虧不多,寧願忍讓一下,這才是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結果。貿易問題不可能是一方獨贏,大家都是利字當頭,只要有利潤有賺頭,最好是以和為貴。

中國沒有意識形態的考慮,毛澤東時代主張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現今是現實主義掛帥,自己發展,沒有擴張影響世界的意圖,對台策略也是維持現狀,不求積極改變。美方近日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衞大會,只是小風波小問題,可能台灣傳媒會當作大事報道,國際傳媒其實很少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