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暴力衝擊連帶影響而產生的無形損失涉款更巨大,港府自八月起推出共四輪紓困措施,耗資高達二百五十億元,圖以公帑補貼減輕旅遊、零售及餐飲業損失,惟措施被批評杯水車薪,成效令人質疑。政府不排除再有紓困措施推出,變相由全港市民無了期埋單。
經半年的蹂躪,本港經濟市道堪稱史上最差,倒閉潮、失業潮如洪水般湧至。單看重災區旅遊業,訪港旅客數字原本上半年錄得正增長,惟七月起由升轉跌,至十一月上半月更下跌超過五成,與旅遊相關的酒店、餐飲及零售業齊跌,尤其食肆更出現倒閉潮,農曆新年前約有過千食肆排隊執笠,餐飲業失業率升至八至十月的百分之六點一,創六年來新高。
隨着經濟進一步變差,港府在示威爆發以來已動用共二百五十億元,先後推出四輪紓困措施,包括八月中及九月初推出的支援中小企措施,減免政府場地的租金,並為中小企提供九成信貸擔保等,涉款一百九十一億元;其後於十月再撥款廿億元予旅遊業界,按人頭補貼旅行社及豁免一千幾百元牌照費等;而最新一輪措施則於本月初推出,減免商業用戶水電費及排污費,讓打工仔可延遲或分期交稅等,涉款四十億元。
政府再「開水喉」推多輪紓困措施被指成效不大,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指,儘管政府財政在未來一兩年難免出現赤字,但不會大幅削減開支,還會繼續進行各項工務工程,亦會繼續推行紓困措施,意味這場修例風波遺留的債,須港人無了期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