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知漁之樂

「漁港」曾經是香港的代名詞,除了出海捕魚,塘魚養殖也是組成本港漁業的一部分。然而九十年代香港養漁業漸漸式微,至今本地魚塘所剩無幾。要窺探這曾經風光的行業,就要從年邁漁民口述得知。有一班熱愛自然的香港人,特意向漁民取經,致力成為專業導賞員,將歷史宣揚,同時傳遞保育訊息。要成為合資格的魚塘生態導賞員,別以為只是「吹吓水」,他們要經過一系列課堂講解、戶外考察及考試才可以「畢業」!

「由我阿爺開始,三代人都喺度養魚。」現仍經營魚塘的漁民有叔表示,七、八十年代是本地淡水魚養殖的黃金時期,水上可以養鵝、鴨,其糞便則成為浮游生物及沙蟲的食物,牠們成長後可作魚飼料,形成一條食物鏈。後來魚塘受政府規管,不可飼養家禽,成本變相提高,加上內地養魚攻佔本地市場,「我哋兩年先一造,內地一年一造,點夠佢哋多。」一眾準導賞員聽着有叔的分享,漸漸了解到本地漁業興衰的原因。

導賞員訪漁民談行業興衰

淡水養殖業除供應優質本地魚,更為候鳥提供棲息的地方。一行人沿着南生圍的山貝河,在市區難得一見的雀鳥品種,不時悠然飛過,或低頭覓食。經過蘆葦叢、泥灘等自然景觀,一邊學習觀鳥及當中經歷城市化的背景。這個由香港觀鳥會舉辦的魚塘生態導賞員訓練計劃,聚集關心濕地及雀鳥保育的義工,盼為教育公眾出一分力。

「有種雀叫做白頸鴉,係食腐肉維生,可以分解魚同動物屍體,大家可能覺得佢好污糟,但其實佢係大自然嘅清道夫,屬易危品種,但我哋頭先都見到,係值得我哋珍惜嘅嘢,只係我哋唔知。」Sandy參加訓練計劃,希望成為橋樑,拉近人和自然的關係,「最初係覺得返工返得悶,唔想以後困喺辦公室裏面,想帶更多人認識或者投入大自然。」

「香港依家仲有魚塘,可以有淡水魚供應市場,其實養魚對成個生態,尤其是候鳥,係好重要。」另一名參加者Edward表示,魚塘降水後,可提供食物予秋、冬季候鳥,是食物鏈中其中一環。「其實係好需要有元朗咁嘅生態環境,先可以為候鳥提供一個覓食同棲息嘅地方。」他笑言,希望自己可以成功通過考試,成為真正的導賞員,「帶大家睇吓呢到咁靚同有價值嘅地方。」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