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成因未明,及早介入與診斷較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全球首個有關前期柏金遜症重要症狀「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研究發現,柏金遜症可能有家族遺傳傾向,「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即老人夢遊症患者的直系親屬,患柏金遜症及其他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風險,比一般家庭高最多六倍,追蹤相關初期症狀,可提前廿年介入相關病症。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少萍表示,香港目前約有一萬二千名柏金遜症患者,而「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是該病其中一個重要臨床前期症狀,患者在快速眼動期睡眠、即發夢期時會作出與夢境一致的暴力行為,如拳打腳踢、說夢話的頻率比以前高及激動、夢境緊張刺激、有驚嚇性,令自己或枕邊人受傷。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指,中大今次的研究於一四年至一七年進行,招募一百零二位老人夢遊症病人、八十九位健康人士,及近八百名他們四十歲以上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之後以問卷、臨床評估如運動功能、視覺及嗅覺、自主神經測試、會談、多導睡眠圖測試等方法作研究。
結果發現,老人夢遊症病人的直系親屬即使未被確診,也較多出現早期腦退化特徵,包括便秘、即每周少於兩次大便、糞便呈粒狀兼較硬,輕微運動遲緩,及嗅覺遲鈍、零星老人夢遊症症狀。老人夢遊症病人的直系親屬若平日生活習慣無改變且排除是患大腸癌下,若出現便秘,又比同齡人士活動遲緩,或自己測試五秒單手開合少於十五次,就有機會是高危一族。
林少萍建議潛在患者及早求醫,移開床頭雜物、包起起角物件、床邊四周加床褥、或睡在地上,但勿將自己綁起或自製安全帶,雖然老人夢遊症無根治藥物,但約六成至八成患者的夢境動作通過藥物治療得到改善。
榮潤國則指,腦退化分六個發病期,目前無有效的腦退化病症治療方法,主要是由於臨床病徵出現時,已錯過治療最佳時機,老人夢遊症即提供重要時期,及早診斷或治療柏金遜病,透過運動、改善情緒和睡眠、腸道微生物環境或疫苗,以預防或延遲腦退化。今次研究已於國際權威腦神經期刊《神經學誌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