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甘銘添報道】琴、棋、書、畫,以琴為首,足見其地位。八十五歲的古琴師傅蔡昌壽,最近獲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過去廿年,蔡師傅教出五十多個徒弟,將有幾千年歷史的古琴文化傳承下去。他收徒弟的要求是識彈古琴,「要知音先得,傢俬都係木頭造」,意指造古琴這門手藝有別於其他木工。
蔡師傅出身樂器世家,他憶述,讀中學時開始對古琴產生興趣,偏愛其琴聲沉實獨特,有別於古箏的響亮,而且古琴歷史悠久,文人雅士都是彈琴吟詩作對,於是拜師學藝。古琴以青桐木做面、梓木做底,再上漆、加灰等合共九個工序,造一個琴要二百小時。蔡師傅在八十年代,曾以八十萬元賣出自家作品予台灣收藏家,是其最高價紀錄。
蔡師傅工作室掛起的「香港蔡福記中西樂器製造選堂」招牌,出自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饒公早年找蔡師傅修理古琴,自此兩人結緣,雙方均是汕頭人,同聲同氣:「他送好多字畫給我,我又送琴給他。」與琴為伴幾十年,蔡師傅在九二年患食道癌,康復後開始收徒弟,傳承古琴文化,「識彈琴我先收,要知音先得,造琴手工一定要精。」
其中一位徒弟關嘉滙笑言:「我學了廿年,今時今日還在學習中。」他指文化大革命時,古琴衰落,全國彈古琴的人數一度跌至不足一百人,造琴的人更少,但師傅短短廿多年間便教識五十多人造琴,可見他的成就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