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政企分開 孰輕孰重

今年機構改革,對宣傳系統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其趨勢是加強黨管。主要動作概括起來有二,一是將新聞出版、電影等管理職能直接劃歸中宣部,這是繼撤銷中央外宣辦,將國務院新聞辦劃歸中宣部後,又一個對新聞輿論集中管控的舉措。改革之後,中宣部加掛的牌子多達四個,包括國務院新聞辦、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電影局、國家版權局,不僅繼續負責過去對意識形態的宏觀指導,而且走到了直接管理具體業務的一線,成為絕對的新聞監管中樞。

廣電改革 一分為二

二是廣播電視系統的一分為二,同時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雖然在名義上二者作為國務院直屬行政機構和直屬事業單位,但其實同樣是由中宣部直接掌控。以往的廣電總局,既負責管理全國所有廣播電視機構,又直接領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相當於是政企(政事)合一的體制。改革之後,廣電領域實現了政企分開。

這對中國的傳媒格局將產生深刻影響。在央媒行列中,論影響力,長期是《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三足鼎立。然而儘管在普通受眾中覆蓋面最廣,作為副部級單位的央視長期「低人一等」,政治地位低於《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經過此次重組,三家廣電機構合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升格為正部級,與《人民日報》、新華社平起平坐,三分天下。這一方面象徵了電視媒體在整個官方宣傳系統中的地位上升,另一方面也宣示了中國加大力量參與國際傳媒競爭、爭奪話語權、輸出意識形態的意圖。

相比之下,新的廣電總局顯得弱勢得多,儘管被賦予了管理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的行政職能,但是由於廣電總台自立門戶,而且兩家平級,實際上總台獨攬了中央傾注的大量資源,成為了排頭兵,而總局卻猶如被掏空了骨肉的空殼,成為一個純粹的辦事機構。

官僚本位 央企吃重

這種政企分開後政輕企重的模式,非第一次出現,其與高度官僚化、行政化的體制息息相關。雖然企業名義上要接受政府機構的管理,但因為同屬國有機構、同為黨的幹部。資源、財力及人才皆兵強馬壯的企業自然財大氣粗,行政單位對企業的人、財、物都缺乏支配權,勢必就淪為清水衙門。就像廣電總台這類大型企業、事業單位,領導幹部歸中組部管,財務直接由財政部單列,廣電總局能奈其何?

一九九八年機構改革時,將航天、航空、兵器、船舶、核工業等軍工總公司改組為企業集團,將各總公司原本承擔的政府職能,統歸新組建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表面看起來國防科工委一統天下,實則有心無力,各大軍工巨頭深耕半個世紀,且由於軍工行業的絕對壟斷性,各自形同獨立王國,內部一切事物可自行做主,外部可直達天庭。科工委虛有其表,有名無實,終在十年後被降格為科工局,併入工信部。

更有說服力的案例是鐵路改革。二○一三年,被稱為「計劃經濟最後一個堡壘」的鐵道部被撤銷,政企分開,行政職能成立國家鐵路局,企業職能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表面上看,鐵路局代表國家,似乎是老大,實則大謬不然。鐵路全部屬國有,全國所有運行的列車,都歸鐵路總公司管理,無異於是公司內部事務,鐵路局又有何事可管呢?故此分拆之時,原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出任鐵路總公司總經理,鐵路局局長卻由副部長陸東福擔任。盛退休後,陸調任鐵總總經理,乃是升遷重用。二者孰輕孰重,一目了然。說到底,企業官本位的體制造成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