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灣區提供養老新模式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是不爭的事實,預計三十年後,每三名市民即有一名為長者,不少將退休人士都會為自己儲退休金。不過,香港始終物價高昂,許多在退休前屬中等收入的家庭,在退休後往往捉襟見肘。現時,大灣區積極推廣優質生活圈,物價相對香港便宜,也許將來能成為港人安老的好地方。

積蓄不多 難以安老

香港統計處現沒有準確數字,紀錄長者退休後平均的積蓄數目,但估算在退休前有正常工作的「打工仔」,一般都有百多萬至二百萬元的財產。有投資機構提出建議,合理的退休積蓄應至少有三百一十萬元。簡單來說,若以港人平均八十多歲的壽命估算,退休後仍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三百萬元的積蓄意味着每月的開支,可控制在一萬至一萬多元之間,在港生活可算是合理。然而,大部分的「打工仔」退休存款卻達不到此目標,尚有百多萬元的空隙。

事實上,大灣區除積極打造成經濟重鎮,同時亦在營造優質的生活圈,理應是養老宜居之地,而粵港兩地的政府又可否出台政策加以配合呢?舉例來說,相信許多人都會聽過「逆按揭」,原理與一般物業按揭剛剛相反。房產業主先將其物業抵押予銀行或財務機構,隨後銀行每月會向業主發放生活津貼直至其過身。若然該物業無親屬願意贖回的話,則會由銀行接收放售。兩地政府或許能推行此方面的措施,幫助本港長者解決部分退休後的財政壓力。

試想想,現時大灣區的房價相對便宜,每平方米仍徘徊於一萬元左右,單位的最終售價則介乎百多萬元之間,相信許多退休人士亦能以一次性付款的方式購入。假若大灣區的房子未來能作為「安老房貸」的抵押物業的話,每月能套現的金額應可達到數千元,在內地生活可算是相當足夠。對於退休人士來說,一來可解決在內地退休的住屋問題,也能使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二來亦可避免在港高昂的生活開支。

當然,政策還需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落實執行,就如怎樣鼓勵銀行推出相關計劃,又或如何簡化在內地的財務審批,使長者更容易完成手續等,都是兩地政府需要考慮的事情。說到底,此政策對兩地均是「雙贏」,畢竟現時世界各地都在留意「銀髮市場」的商機。讓港人能在內地以「安老房貸」進行居家養老,在不加重當地政府的壓力下,亦可為內地帶來一定的商機市場。

醫療配套 必須優化

另外,若要香港退休人士前往內地養老,還有許多周邊的配套需要優化。就如,現時的長者醫療券在內地只適用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門診服務,未來應開發更多在內地可使用醫療券的地方,甚至可考慮一般的內地公營醫院。要知道,醫療對於長者來說是非常重要,而醫療券作為全民長者福利,理應同時照顧在內地居住的港人。再進一步,香港政府不妨考慮以「人頭」資助方式,向內地醫院提供財政支援,讓當地醫療系統能接收部分居住在內地的長者,避免他們經常因覆診而奔波回港。

當其後有大批長者在內地居住時,當局又應考慮如何讓本港社工在內地開展工作。實際上,社工在居家安老上擔任着重要角色,往往能在社區中發現一些問題個案,避免部分獨居老人全無依靠。又或者,當我們的長者在內地需要尋求協助時,至少能在附近社區找到合適的社會工作者或相關人士,為其提供支援或解決問題。

說到底,大灣區作為百年一遇的發展計劃,當中有的不單是商業機會,更有優質的生活環境。以上各種方案屬構想的措施,或許有許多不足,冀藉此啟發社會各界,為香港未來人口老化問題帶來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