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風雲變色下如何有為

環球經濟風高浪急,大鱷虎視眈眈,市民最需要甚麼?就是一個有理念、有能力保障自己的政府!政府內有不少熟悉經濟的專才,且提出很多意見,但都只是呼籲市民留意市況,叫人量力而為,或者大派「定心丸」,強調香港經濟基調良好,足以面對任何風浪云云。然而,這就足夠嗎?一個政府在經濟上欠缺理念,說甚麼也是徒然!

其實,每個政府應該按着人口、地理、國際關係、意識形態、產業分布、社會規模等因素,制訂一套有利長遠穩定的經濟理念。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更不會安逸於現況,反而會時時刻刻探索,了解甚麼模式的經濟才利於每一個人民。例如,在資本主義下,看似行之有效的自由經濟概念對社會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嗎?真的沒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近日,「積極不干預」掀起爭論,有人認為行之有效,政府應該「無為而治」。但如果真的有效,社會上為何仍有這麼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歸根究柢,所謂的自由經濟、積極不干預,已加諸了傾向於大財團的潛規則。例如,大型超市進駐屋邨,將小店淘汰,表面上是自由經濟下的公平競爭,實際上包含合謀、壟斷的不公平行為,這正是需要修正之處。

有人則持相反意見,認為要適度有為。如果這想法是為了扭轉貧富懸殊、改變階級矛盾,如優化最低工資、訂立標準工時,或者遏抑樓價、引入利得稅累進制等,這既可取,也對準問題所在。亦有人提出,如果適度有為只是為既得利益者「換班」的手段,則對社會平穩完全沒有幫助。因此,有為抑或無為,不能空泛提出,需要足夠論述。

在風雨飄搖下,我們不需靠誰或誰,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有承擔、為每一名市民着想的經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