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大橋工程超支誰所累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的建造工程,估計可能要再超支五十億元。對此,有反對派議員馬上急不及待地指摘「特區政府洗腳不抹腳」、「中港盲目融合的惡果」,並且把大橋形容為「大白象工程」等,總之就是借題發揮,作為攻擊特區政府的機會。

基建工程超支,最終要用公帑「埋單」,當然所有納稅人都不願意見到。表面上,今次超支是由於工資和材料價格近年大幅飆升所致。但造成今天的情況,不能不舊事重提,就是港珠澳大橋原定二○一○年前可以動工,當時估計造價約二百四十一億元,但由於有反對派議員蓄意設障,慫恿東涌一名屋邨老婦就環評報告申請司法覆核,官司後來以政府勝訴告終,但已一拖逾年。

時間損失固然無法彌補,而大橋造價亦須重新估計,當時政府預算會增至三百零四億元,比原本的高出六十三億。現在看來,當時的重估顯然是大大估低了,所以才會出現今天超支五十億元的數目。可以說,一場「莫須有」的官司,卻累到港珠澳大橋工程費用比最初的預算起碼超支一百一十三億元。這是政府「洗腳不抹腳」之過,還是反對派議員為了給政府製造麻煩而罔顧公眾利益,大家不妨評評理。

所謂「中港盲目融合的惡果」以及「大白象工程」云云,根本不值一哂。值得深思的是,若然大橋當初得到各方配合不用延遲興建,至少這五十億元應可省回,能為社會提供多少福利?筆者計過,這筆錢可以興建八千三百個公屋單位,或足夠九十萬名長者四年的交通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