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苛求清政府以憲治國太天真

每年到香港書展只為感受出版自由、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和資訊自由之風。買到《太平天國之秋》激發了思考。作者是耶魯博士普拉特(Platt),他從中西歷史比較的角度研究太平天國,更通過一個參照物——英國與中美貿易來透視歷史。一八五○年至一八六四年的太平軍戰爭同一八六一年到一八六五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同期。

日相觀點 似是而非

當時英國對這兩個最大的市場採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對美國內戰中立,卻積極介入清朝內亂;因為英國怕幫助美國任何一方會影響北美棉花貿易,而太平軍戰爭反而促進了中國茶葉輸出。普拉特批評西方史學家「責怪太平軍叛亂,摧毀大清國的穩定」並不公平;他也不贊成北京歷史學界把太平天國捧為革命。

為《太平天國之秋》作導讀的黃宇和教授是中外知名學者,他高度讚揚普拉特豐富的歷史想像力,從古人的角度思考補充歷史文獻及文物的不足。我看黃宇和的想像力就夠豐富,他把洪仁玕、孫中山、毛澤東和今天中國領袖們的建國大計聯繫起來,「自有其虛心學習西方強項的一脈相承」。我從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國,在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中國,英法聯軍踐踏北京、火燒圓明園,中華民族危在旦夕之秋,太平軍內戰內行,客觀上對侵略軍起到為虎作倀的效果。黃宇和說從洪仁玕《資政新篇》到當代中國改革開放都是「學習西方強項」更是皮相之見。說他們是中體西用一脈相承還差不多。且不說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和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完全是紙上談兵,即是老毛也沒有學習西方強項:民主與科學;其二代三代只追求GDP,大做漢唐盛世的中華夢。

該書極力推崇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觀點在理論上似是而非,在政治上包藏禍心。伊藤博文指摘英國不應該支持清政府消滅太平軍,因為一八六○年代的清王朝已經腐敗透頂,再延續四十年統治也一無是處,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極其偏頗。

有人上當 引為知己

中國從平定太平軍叛亂起家的洋務運動雖然最後沒有取得成功的時間空間,但是在發展近代化工業、商業、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建設近代化國防所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清朝一改傳統的六部格局,拋棄天朝的夷務思想,開始務實外交,廢除千年的封建科舉制度,接受西方學校教育,選拔精英向發達國家派遣留學生;在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等方面為民主憲政打下基礎。

兩千年封建專制積重難返,改革以至改良步履蹣跚,但絕對不是伊藤博文貶的一無是處。試看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還很難真正落實憲政,民主法制遙遙無期,就知道歷史學家苛求清政府在一百多年前立即推行以憲法治國是多麼天真。黃宇和教授高度讚揚普拉特能夠從古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真不知道從何說起。

太平天國建立政權十四年的歷史證明,洪秀全比清朝皇帝更腐敗無能,他領導的只是一場農民戰亂,他創立的「天父天兄新天朝」只是摧毀中華文化、消耗中國國力的邪教暴亂。發動侵略中華的甲午戰爭的罪魁伊藤博文讚賞的太平天國戰爭殺傷了兩千萬中國人,糜爛了江南四省經濟,耗盡國庫,給日本侵華造成意外有利條件。其後日本政府及黑社會支持孫中山造反、挑動中國軍閥混戰,目的都是要虛耗中華戰爭潛力,方便日寇滅亡中國。伊藤博文的徒子徒孫至今還在蠱惑台海兩岸內鬥,可憐有人上當引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