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工潮仍在翻騰,形勢發展波譎雲詭,各方都在盯着事態發展,包括北京。
對於這次工潮,北京的視覺不在碼頭一隅的爭端,而在於整個香港的政治局勢,甚至國際力量博弈的戰鬥格局,如何定性事件,如何評估發展,如何衡量結果,一切從宏觀政治層面着眼。其中包括這一點:擔心激進思維在勞工界抬頭,影響嫡系政團工聯會(工記)的發展。
當然,工記面對激進工會挑戰,絕非今日之事。回顧這個傳統左派工會,茁壯期正是港英殖民地時代,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那個時期,工記就是「最激進」的工會!面對當權者,基層工人勢孤力弱,若要寄身投靠,工記自然成了可靠碼頭,會員規模因而迅速壯大。
然而,回歸易幟後,工記身為北京嫡系,政治位置亦攻守換位,由反對派變了建制派,由「反英抗暴」變了港府盟友,由工人組織變了參政團體,而激進工運的崗位就落入泛民工會手中。工記角色易位,好處是能夠分享權力,例如有代表坐進行政會議,亦多了政治籌碼為工友向兩地政府爭取權益,例如在內地成立服務中心等。但壞處就是在「和諧團結」的建制大牌匾下,難免在激進工潮中綁手綁腳,成為被泛民工會偷襲的缺口。經歷這次碼頭工潮,工記這份危機感應該更加強烈。
其實,要防止泛民工會搶飯碗,最直接的抗衡招數就是以激制激,只是在北京的「維穩」主旋律下,工記這支和諧探戈是很難不跳下去的。左派有這樣一個小圈子傳聞,說「嫻姐」陳婉嫻早年批評煲呔曾批得太兇了,結果在○八年立法會選舉被迫交出九龍東名單第一排位,最後會內核心黃國健當選,自己卻黯然出局。
這次工潮後工記會否改弦易轍?視乎工潮怎樣發展,如果爭加薪行動失敗告終,激進力量勢受打擊,屆時工記亦沒必要急於改變路線了。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