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一個月拚經濟有感

台灣在野黨提出了倒閣案,結果一如預期在立法院被封殺。然而,倒閣案反映民間對當前經濟局勢的不滿,希望政府撤換財經內閣,以有效地提振經濟,改善民生。

馬英九回應民意,訂出一個月的期限,要求陳冲內閣努力讓民眾對提振經濟有感。問題是,僅一個月的時間便要求內閣積極作為,讓人民由「無感」到「有感」,實是困難之舉,難怪百姓也不相信。

當然,台灣經濟的不景氣有外圍因素使然。由於國際經濟陰霾密布,台灣出口連續六個月衰退。當初民眾滿心期待財經內閣能帶領台灣度過歐債風暴,惟在外患未息下,政策反覆,未能劍及履及地處理通脹問題,加上薪水沒調漲,物價節節上升,施政與民眾的期待出現巨大落差。

台灣八月的失業率再創今年新高,現在的情況比四年前金融海嘯還要嚴重。當下歐債危機未解除,美國經濟成長緩慢,除極少數國家外,各地經濟都是一季比一季差,即使新興亞洲國家也出現衰退的情況。

台灣的情況實在不容樂觀,經濟增長預期已跌破百分之二,由於海關出口、股價等各項指標依舊不振,預料景氣低迷的藍燈將持續,將是史上連續十個月的第二長紀錄,比金融海嘯時期的連續九月還要低迷。

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由是而生,倒閣不成,要求撤換財經首長換人做做看,卻不獲回應。現在,馬英九要求內閣一個月拚政績見效,引來冷嘲熱諷,認為馬英九執政四年都無法讓民眾「有感」,一個月見效乃「神話」。內閣改組,國防、外交、國安負責人都換了,唯獨財經首長不撤換,民間的怨氣發到馬英九身上。能否改善經濟,讓人民立即有感,攸關當局的聲望及執政品質,馬英九政府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