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開放個人遊 爭取參與審批權

中秋節撞上十一長假,內地史上最長「黃金周」為香港帶來滾滾人流、滾滾財富,也帶來各種壓力和質疑之聲,本來就相當緊張的中港矛盾繼續升溫,到了當局不能不正視、不處理的地步。

旅遊業議會估計,今個黃金周將吸引一百萬內地旅客到訪,打破歷史紀錄,帶來至少四十四億元旅遊收益。其實,在入境旅客及消費額創新高的同時,對香港承受能力的挑戰亦是史無前例,長假首日已發生多宗不愉快事件,有內地旅客涉嫌對行程不滿毆打女導遊;有疑似內地小童將港鐵月台充當臨時廁所;有港人不滿內地客在貝澳沙灘露營時不守秩序,發起「光復貝澳行動」,類似衝突相信將陸續有來。

雖然這些不愉快大多因中港兩地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或招待不周或語言誤會引發,談不上大奸大惡,但在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的情況下,任何一點小事都會被放大,任何一點火星都足以燃起大火,最終傷害中港兩地居民的感情。有問題,當然要解決,當局重彈中港融合大勢所趨的老調無法彌補裂痕,而一味反對「個人遊」,一味歸咎內地旅客,動不動就揮舞港英時代的旗幟抗議,同樣無濟於事。

不管怎麼說,個人遊政策的出發點是為香港好,當初曾幫助香港經濟由沙士谷底起死回生,現在仍然利大於弊,得大於失。日前有民調顯示,六成受訪者認同個人遊可以刺激香港經濟,亦有六成多指個人遊推高物價、令舖租上升及帶來治安問題,逾半數認為應該收緊個人遊,足以反映港人對個人遊愛恨交加、欲拒還迎的矛盾心理。有人建議,港府可以與內地就個人遊建立協調機制,雙方討論每日個人遊名額,而內地進一步開放個人遊政策前,可先與港府溝通,讓香港參與審批。事實上,目前個人遊審批權完全在內地政府手中,來多少人、來甚麼人,港府只能被動接受,毫無置喙之地,如果港府能夠參與審批,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控制入境人數,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再說,出入境問題不涉外交及國防事務,香港參與個人遊審批權,並不違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原則。

必須指出的是,中港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源於香港配套設施嚴重不足,過分歸咎個人遊是不公道的。本港旅遊景點大都老舊,商場不足,連公共廁所也少得可憐,以港鐵為例,目前僅有幾個車站設有公廁,人有三急一時難找方便之所,那種痛苦不言而喻,內地旅客人生地不熟,隨地便溺往往是迫不得已。港鐵年年加票價,但建廁所這麼簡單的工程居然沒有三、五、七年都無法成事,簡直慢過烏龜。

正如廣告詞所說,「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點得o架」。要為中港矛盾降溫,香港除了向中央爭取個人遊審批權,更要加強旅遊配套設施,且看梁振英政府如何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