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第三箭射錯地方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重振經濟為號召,市場把他倡議的三大經濟政策稱為「三支箭」。第一支箭是追加十萬億日圓預算的財政刺激政策,早在今年一月射出;第二支箭是激進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亦已在今年四月,由新任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射出;餘下第三支箭、亦是最重要的促進增長政策,終於在萬眾期待下射出,可惜壓軸一箭明顯射錯地方,令人對安倍晉三重振經濟的能力和決心產生疑問。

在促進增長的眾多措施中,比較矚目的有幾項。首先,未來十年的國民總收入目標,是每年增加百分之三,足可彌補一旦通脹重臨對購買力的損害。其次,有意在多個大城市劃出經濟特區,透過稅務優惠及放寬管制吸引投資,引進新技術。其他措施還包括一些早已講過的,例如鼓勵民間每年投資七十萬億日圓,透過締結貿易協議令出口倍數增加。目標齊全卻未有對症下藥。

為何說第三支箭射錯地方?先要了解日本經濟迷失二十年的根源。上世紀末經濟泡沫爆破後,負債纍纍的日本企業開始不斷減債和儲錢,投資大幅收縮,加上人口老化及就業結構僵化,令企業不熱衷增聘,更莫說加薪,投資及需求不振造成長期通縮。由於填補投資及需求缺口的擔子,全落在政府身上,導致財政收支連年赤字,負債已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百四十。

雖然日本經濟一直無起色,但民間仍然非常富有,家庭淨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億日圓,可是並沒有多少人會拿來消費或投資,九成以上直接或間接借給政府填補財赤。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的投資意欲其實並不低,可惜主要並非放在本土,去年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淨額高達十二萬億日圓,意味着投資都在外國,又怎能帶動本地經濟、創造就業和刺激需求呢?

日本政府想促進增長,必須令民眾願意拿錢出來用,企業投資也要留在本土。從這角度來看,第三支箭明顯離題萬丈。如要促進企業投資,不外乎把一些受監管和保護的市場開放,讓新企業加入,並透過改革稅制提供誘因,而為了應付勞動力不足及僵化,很多專家建議鼓勵女性就業,還要打破大企業的僱員終身制。當企業投資復熾,民眾收入便會增加,消費動力亦會形成,經濟自有增長。

安倍晉三並非不明白,否則不會提出設立經濟特區。問題是日本亦算自由經濟,竟然要倣效一些共產國家搞特區,歸根究柢是不敢做出涉及全國層面的結構改革,觸動既得利益,惟有另闢蹊徑。可是日本經濟規模之大,小小特區又能發揮多少作用!財政刺激只屬救急,量化寬鬆則是輔助,真正的結構改革才是重點。現在三箭已發,從期望變成失望,只怕股、債及匯市驟失支持,將陷入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