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金融搶機遇 港競爭先輸效率

香港重訂「一都會、兩中心、兩樞紐」的發展目標,在國際都會的定義下,建設國家最國際化的環球金融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打造國際航運樞紐和區內教育樞紐。這個發展目標沒太大新意,反而延續着過往制訂發展目標的虛空。經驗證明,發展目標如何吹噓拔高,現實中卻是愈做愈縮,香港需要制訂目標的魄力,更需要達成目標的實力與實效。

在香港欠缺實效的同時,周邊的都會以香港為對手,展開發展速度和效益的競爭。以發展金融中心為例,港交所新人事的新目標,強調定位為全球投資者及發行人首選的中國交易所,以及大中華區發行人及投資者首選的國際交易所。這個開拓性的三年策略,無形地將自身擺在對內地、對海外的競爭位置上。

對內地開拓,上海的競爭雖然咄咄逼人,但由於其處初步發展階段,香港憑據業務及制度成熟的特點,可謂略佔優勢,競爭白熱化不在短期而在長遠。對海外的開拓,來自新加坡等周邊交易所的競爭,就是短兵相接、展現眼前的競爭,香港明顯已欠業務及制度成熟的優勢。彼此競爭的勝負,主要看開拓速度和效益的優劣。

在爭取內地企業上市課題上,新加坡雖然較為積極,但效益尚不及香港近水樓台之便。然而,香港早前一度過分依賴內地資源,到近幾年才走出這種傾斜,將開拓的注意力轉向國際,隨着俄鋁等一些外企上市,打開外拓的視野。在拓展海外課題上,香港不但未佔優勢,反顯滯後的下風。總體看,新加坡速度和效益,較香港有優勝而無不及。

最近保誠確定在英國及香港上市,殊料半路殺出程咬金,新加坡爭到保誠落地第二上市,使得新加坡與香港同步掛牌,不讓香港專美。事件凸顯新加坡積極拚爭的精神,從發展目標看,新加坡的魄力不輸香港,在實幹上更勝香港,近年在有關金融業的諸多排名,新加坡都能力壓香港,甚至拋離香港,足見其得到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同。

以往香港憑強大的流通量,不把新加坡放在眼裏,甚至不致力於審批效率、稅務優惠這些細末枝節。同香港比較,新加坡「枝節」優勝有助吸引國際基金公司落腳,體現新加坡的效率和靈活性,香港遠未能及。在去年八月與歐洲電子交易商組成合營後,新加坡邁向經營「黑池」交易平台,無孔不入的拓展,顯示其就吸引高端客戶、大額資金流不懈拚爭。

其實,證監及港交所也覬覦「黑池」的機遇,但對於帶來的問題估摸不透,顯示在市場開拓的鑽研及前瞻上技不如人。計風險,港股輪證一類衍生品交易在全球稱雄,豈不同樣難測深淺,需要多加監管?即使是本港「專利」性的人民幣產品,拓展何嘗也不是慢吞吞,日後發展恐怕連後發的台灣也比不上。

俗語謂:機會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對機構而言同樣如此,爭取拓展先機,捕捉大好機遇,除了決策視野外,還要有技術準備。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強調踏實做事,「少說多做」。壯大證券市場的實事,不外是擴大交易系統功能,開發更多投資產品,吸引更多的客戶和資金。新加坡和上海何嘗不在做同樣的事?關鍵在於速度和效益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