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向高盛秋後算帳掀起全球跌市,中港股市也趕上這趟車,打造了「黑色星期一」。A股創出八個月最大跌幅,權重股、強勢板塊俱暴挫,拖累港股亦大跌四百六十點。上周四內地公布了高增長、低通脹的數據,本周一就報以大跌,不外兩點:要麼基本因素未能取信市場;要麼基本因素不及政策因素強。當前兩者兼而有之。
內地基本因素未能取信市場,是因為高增長、低通脹被質疑有玄虛,俱未能反映市場感受到的不確定及風險。對此將信將疑未足以釀成跌市大難,政策因素才是跌市的推手,概無例外地凸顯滬深股政策市的特徵。造成跌市的政策因素有二:一是四月十七日國務院頒布調控樓市的《通知》,業內稱之為「史無前例的嚴控」;二是新推的股指期貨,初顯助跌的功力。
兩項變數不僅疊加一起,兩項利淡又同高盛利淡疊加一齊,產生了更強催化效應。終於又一次演繹了「成也政策、敗也政策」的宿命,股指期貨「破發」之後,可能繼續發揮助跌的功能,在政策因素催化下,看淡將成主要市場情緒。政策疊加效應,顯示擇機有失明智,而擇機的被動,是因為「該出手時不出手」,拖到不得不出手的時候,已壓縮掉選擇時機的空間。
以樓市調控為例,由屢造地王到發展商及地方政府的跋扈抗命,已充分暴露了地產市道的癥結,但中央出手遲緩,以至市場當調控無料到時,才被迫出重手、推辣招打壓。從中除看到政令難彰之外,也顯示了市道積弊難返的兩難,就是對股市、樓市打壓過度,對經濟造成何等影響,會否拖入二次衰退,當局心中無底。
由於避免二次衰退仍是決策的重中之重,股市、樓市大跌,雖有擠泡沫的效用,但一旦當跌勢形成,恐怕又非當局所願,因為股市過度下跌,打擊財富效應和經濟情緒;樓市過度下跌,又恐傷及銀行體系。股樓在甚麼水平可能引起決策的恐慌,需要出手托住「政策底」,相信會在當局考量中。「黑色星期一」雖然跌得兇險,但政策未必能容忍中期跌市形成,托底反彈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
既然政策市揮之不去,市場的基本判斷有兩條:其一,目前應該是炒風收斂的時候。內地樓市經過前段的瘋狂,極大挑戰政策顏面,而不為當局所容,目前只有下調空間已無上升空間。股市被資金緊縮所壓,已調整在先,即使可能向下調整,畢竟空間亦有限。
其二,市場的政策風險逐漸強化。由金融危機實施救市措施開始,內地的市場治理,日益陷於對政策的依賴,這種由市場化到行政化的倒退,雖有應對危機的作用,但也使決策者陷入行政手段的迷信而不自拔,從而大大增加了市場的政策風險。每當決策不當或失誤,造成的傷害可以十分嚴重,難道內地真的自信決策可以做到算無遺策、萬無一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