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忘了殖民地以前的本

最近從事有關茶果嶺的研究,滄海桑田,令人感慨。

茶果嶺與牛頭角、茜(原作晒)草灣和鯉魚門在清末合稱四山,並與東九龍包括竹園、牛池灣、坪石、衙前圍等合稱東九龍十三鄉。

四山以打石為主,當地出產優質麻石,中區的舊滙豐銀行大廈、高等法院所用麻石皆來源此地;該地石材還出口廣州;二十世紀茶果嶺還有高嶺土,出口日本作陶瓷之用。

十三鄉在一九五七年因殖民地政府低價收地建徙置屋而奮起抗議,當時驚動中英兩國政府,最後以殖民地政府讓步解決。

更在清初,鄭成功手下大將鄭建及兒子鄭連昌帶艦隊,流落觀塘和茜草灣(當時是海灣)、茶果嶺一帶為海盜,洗劫中外商船,比張保仔時期更早。

這些歷史相信已在香港湮沒了。香港城市的加速步伐先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量內地難民移居,再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加上不少內地合法移民,房地產勃興,令香港原來的城鄉面貌全面改變。像東九龍十三鄉留下的是竹園邨、黃大仙邨等,大面積填海更使牛池灣、茜草灣等海灣變成內陸,舊的村落風貌全然剷除,令人難以看到痕迹。

於是,我們緬懷過去,竟然只是獅子山下、黃大仙等徙置區、廉租屋,而忘卻了之前的東九龍十三鄉及殖民地時代前的歷史文化。

走進茶果嶺,看從原地遷移的天后宮,還可觸摸到一丁點的歷史。

香港忘了殖民地以前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