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內的建福宮淪為權貴們的私人會所,引發軒然大波,內地媒體經調查發現,類似情況在北京相當普遍。很多文物建築變成了商業用地,表面上是貼補文物修補費用,實際上卻是落入私人腰包。
在北京,天壇、頤和園、北海等皇家園林內,均開有「皇家飯館」,或出租場地,價格不菲。以太廟為例,場地租用八時至十八時為日場,十八時至二十二時為晚場,大殿內和廣場早、晚場的日租金為五十萬元,其他項目收費每項十萬元。租用大殿平台、無色門內廣場收費二十萬元。
這些文物古建築都是祖宗留下來的遺產,應該屬於全體國民,即使有收益,也應該給老百姓。但現實是,這些文物古建築商業經營收入是一筆糊塗帳,到底收了多少錢,如何分配,外界根本不知道,最後淪為一小撮人的盤中飧。
其實,這些文物古建築既然是全民資產,就不應為特定人群服務,當局用「天價」築起高不可攀的圍牆,讓普通百姓根本無法享受。
「一半西湖一半笆,築笆都是官宦家」,這是舊時杭州西湖的寫照,如今這個情況又出現在神州大地。但凡名山大川、古建築文物的周邊,都修建了不少別墅會所。這些屬於全體國人所有的風景名勝、文物建築,逐漸變成先富者們獨享的專屬用地。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對文物建築的維修採取財政補助方式,法國羅浮宮、凱旋門、凡爾賽宮等舉世聞名的景觀,每年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對這些寶貴的「財富」,法國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着眼未來」的管理原則,只要冠以「公園」的名號,公眾就可以在開放時間自由進出,一年四季免費開放。
號稱世界經濟實力第二、每年財政收入超過十萬億元的中國,對類似關係民生的文物保護、旅遊資源,卻無法還利於民,豈不怪哉?事實上,文物古建築管理者見錢眼開,原因很簡單,就是利益驅使,景點門票和場地出租收入,往往成為地方政府的搖錢樹和印鈔機。
旅遊資源、文物資源部門化、私有化的問題,折射出內地經濟改革的誤區。北京當局以美國的新自由主義為圭臬,將很多本不應該市場化的公共服務徹底市場化,比如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地產市場化等,造成價格畸高,絕大多數民眾無法享受,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