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直存在求同化異的共識,讓兩岸關係可以繼續向前發展,但在這後ECFA時代,隨着經貿情勢的改變,政治議題的浮上枱面,更覺得兩岸的求同化異已到了如何化異的時刻,若要化異則必須能相互了解,用對方的語言去了解對方的情況。
現今兩岸交往頻密,氣氛熱烈,大陸各省市的採購團紛至沓來,少則數百人,多則上千人,在動輒幾十億元的採購金額聲中,獲得台灣同胞的熱忱歡迎。但實質上,大陸對台灣還是有幾個盲點,如以為兩岸半個多世紀的恩怨情仇,可以在短短的這兩年完全化解,或認為對台讓利就可以收買人心,又以為幾個常奔走於兩岸的政治人物所言就代表了台灣人的心聲,那些到大陸高喊「統一」的人可推動兩岸政治議題起效用。
這種僅止於表面的認知,造成對台灣的了解有很大落差,甚至當馬英九一方面推動兩岸的ECFA,一方面又對美國高聲疾呼,希望能購買F16C/D戰機以自保,北京對馬政府如此動作大為不滿,雖隱忍不語,但心中難平。
其實,台灣民眾有他們的本土情懷,要求尊嚴與自我的肯定,對台灣創造的經濟成就希望在國際間取得認同。台灣對大陸更是不了解,對大陸制度下的思維方式完全無法掌握,有些人甚至不願正視中國崛起的事實。綠營由悲情轉化為對大陸的仇視,由恐共懼共到反共,更不能正視大陸內部複雜的政治因素與挑戰,台灣也就常提出強人所難的話題。
兩岸關係乃先易後難,這是兩岸主政者的共同目標,現正要跨越具有挑戰性階段的難題,雙方就必須有同理心,拋棄舊思維,處理兩岸的新事務,同時也必須有相互體諒的空間,畢竟兩岸的差距非一朝一夕能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