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預防病態賭徒無效

初中時已開始跟同學打麻雀,賭注並非打手掌,而是真金白銀。初時每枚籌碼價值一仙,後來加碼至二仙或五仙;且光明正大地賭,有時在我家進行,有時在同學家。家長沒反對,也沒教育我們不要賭博,反而偶爾教我們如何增加「食胡」機會。我和同學都沒有成為病態賭徒,且大部分都大學畢業,至今仍屬身家清白的公民。

有社會服務團體在世界盃決賽周期間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因發現百分之六受訪兒童曾經參與足球博彩而感到震驚,認為各方預防兒童習染賭癮工作皆有不足之處,恐更多兒童將成病態賭徒。

然而,賭博真的可以預防嗎?由我兒時的賭「波子」、賭「公仔紙」、賭「麻雀」,發展至今天的賭博全球化,在電腦鍵盤按幾下便可在全球不同地方下注,預防孩子接觸賭博可能嗎?預防賭博教育,即在課堂上說說「阿媽係女人」的賭博禍害,真的有用嗎?在電視播「睇波不賭波」宣傳片,真的有人留意嗎?

為何大部分天天接觸賭博的人都不會變成病態賭徒,只有極小部分最終染「病」?是否個人因素,甚或是與生俱來的因素使然?若是,進行無的放矢的預防賭博教育能否奏效?是否只是政府又一次花費公帑應付一廂情願的輿論而已?

若病態賭徒主要是個人因素使然,世界盃等大型賭博機會是否可視為他們病發誘因,並由於危機出現而凸顯他們接受治療的需要?這豈不是有危有機?從這角度考慮,更多資源應投放於及早發現及治療病態賭徒,而非浪費於無謂無效的「教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