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探射燈:青年廣場十室九空嘥七億

位於柴灣、造價逾七億元的青年廣場,開放至今半年,無論是辦公室、還是商舖,仍然十室九空。有曾在廣場內免費試租的商戶直指不改善人流,難以經營;亦有曾在廣場擺檔的街坊組織要賠本離場。更荒謬的是,廣場賠本要由民政事務局包底、用公帑填氹。有團體讚賞廣場硬件一流,配套九流,難以吸引年輕人。

政府在九八年決定興建青年廣場,希望可以成為青年活動的基地,去年初終告落成。位於柴灣道與環翠道交界的青年廣場,分主座和旅舍大樓兩邊,主座大樓高十四層,最低層是展覽平台、劇場和綜藝館,再上則是商舖及辦公室,最高的數層為旅舍。不過政府的「如意算盤」卻未能打得響,廣場至今仍十室九空。

職員:樓上無嘢睇

記者在辦公時間到青年廣場巡視,從地下行到頂層,碰到的人寥寥可數,不是場地職員,就是裝修工人。主座大樓的二樓和三樓,名為生活館,分別有二十四個車仔舖和三十六間店舖,原以為可吸引創業年輕人進駐,不過事實卻是不見年輕人、潮流產品,只見吉舖放滿政府宣傳布景板、道具及宣傳單張。再上是辦公室樓層,除了青年廣場事務署之外,差不多全部三十個辦公室仍然空置,地下的木板仍未拆走。只有八樓的數間辦公室有裝修工人在工作。

根據青年廣場網頁上的租用指南顯示,非牟利團體租用綜藝館、展覽平台、劇場、地面廣場、舞蹈劇場和多用途場地,可享有八折優惠。至於辦公室的租金為每平方呎十七元,但經管理諮詢委員會評審合資格的本地註冊非牟利團體,則可獲四折優惠,即每平方呎六元八角。「車仔舖」月租四千元,商舖的租金則是每月每平方呎六十六至七十五元,而有利青年廣場發展的建議書,則可以獲得百分之二十至五十的折扣。

曾免費試租「車仔舖」六個星期的林小姐直指廣場平日的人流少得可憐,假日上來的都是附近的街坊。有廣場的職員更向有興趣參觀的街坊表示「樓上無嘢睇」,雖然廣場後來有加強宣傳,不過作用不大,林小姐惟有自己想辦法,找模特兒來拍照、網上宣傳、抽獎等吸引顧客。林認為廣場的設備好,有條件凝聚想創業的年輕人,不過首要是解決人流不足的問題。

「一日都唔知有無十個人行過呀!」東區區議員黎志強批評,曾協助青年廣場聯絡一些街坊組織在廣場擺檔,不過人流少,街坊都要蝕錢離場。黎志強擔心再拖下去,單是每天的水電雜費,便浪費不少公帑。

「個計劃都幾頭痕!」身兼青年廣場管理諮詢委員會的東區區議員龔柏祥透露,政策局限了青年廣場的發展,要吸引青年人創業,首要是租金的考慮。儘管有利青年廣場發展的建議書可獲折扣優惠,不過評審程序卻令人止步,「做生意最重要嘅係時機嘛!」龔柏祥認為申請租金優惠既要審計署審批租金,又要諮詢委員會通過建議書,時間太長,根本不利創業。

借用形式 促成合作

協青社「蒲吧」督導主任譚仲凱認為,如果有關當局以借用形式,相信可促成更多的合作。辦事處設在柴灣的聖雅各福群會青少年服務高級經理張達昌表示,曾實地參觀,認為廣場的硬件一流,不過配套就有待改善,有需要開放更多空間,讓青少年可以發揮創意。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廣場於去年八月逐步開放,辦公室樓層已經全部租出,租戶正陸續進行裝修,商舖及車仔舖的招租工作亦已經開展。

團體計仔多吸引夜青「蒲吧」

要成為青少年聚腳點,交通便利、宣傳足夠似乎是成功主要因素。協青社「蒲吧」作為二十四小時青少年中心,目前每月吸引九千至一萬人次入內參與活動。中心社工表示,提供多元化活動及足夠設施,有助吸引夜青到中心。

每周有樂隊表演

協青社於○二年在觀塘開辦全港首個通宵青少年中心「蒲吧」,並於○四年遷至西灣河。「蒲吧」督導主任譚仲凱表示,中心設有多種活動,包括踩滑板、夾band、唱卡拉OK、上網、電玩及跳街舞等,而現時每星期更會舉辦一次樂隊表演,平均吸引三至四百人欣賞。

「外展社工會用七人車接載夜青免費去蒲吧玩!」譚仲凱說,社工主動出擊宣傳,現有青少年跨區乘車至「蒲吧」玩樂。雖日間入場須收費,但人次亦佔總數六成,即每月約六千人次。而○六年開始,協青社更出動深宵「流動網吧車」,把「蒲吧」服務帶到青衣、天水圍等地區,藉向夜青提供娛樂之餘,又可展開輔導工作。

選址偏僻逼民政局包底

政府銳意打造「超級青年中心」,但外界卻狠批它已淪為大白象。政府早於上世紀便提出耗資七億五千萬興建青年廣場,惟由構思至正式落成歷時十一年。期間不論是廣場的營運及撥款均引起爭議,更險些爛尾收場。

工程一度暫停

一九九八年的施政報告將柴灣社區中心改建為「超級青年中心」,並以「有限公司模式」運作。中心內設商場、表演及視覺藝術中心和青年旅舍等。立法會於二○○一年底通過撥款五億五千萬元,其餘兩億元則由華人永遠墳場捐出。

該中心原計劃於○四年落成,惟政府在○三年作財務評估時,指當時經濟出現逆轉,預計中心啟用後不能「自負盈虧」,所以將工程一度暫停,當時有人批評中心選址偏僻,難以吸引人流。不過,由於政府已花逾一億元完成地基工程,惟有繼續興建,而營運出現虧蝕時改由民政事務局包底。

文:張美琪、張美蘭 圖:馮溢華、李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