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社工勉勵同路人與病同行

屯門日前發生三屍命案,廿三歲幼女疑患濕疹釀成悲劇,事件亦揭示濕疹患者的苦況。現年卅六歲的蕭頌渝是過來人,自十一歲開始確診濕疹,自卑感、無力感隨之而來,他直言,曾認為生活非常沒趣,「牛、蝦、鵝又唔食得」,因而自我封閉拒絕與人接觸,埋怨「點解自己會有病」,幸心態隨時間轉變,現終接受患濕疹的事實,選擇與它共存,他勉勵同路人多了解個人病情,再按情況控制,身邊朋友及家人不應將焦點放在患者的濕疹上,以「濕疹持續,生活繼續」勉勵同路人。

任職社工的蕭頌渝坦言,旁人對濕疹患者的關心或會造成壓力,有一次他到學校舉行講座,講座完結後,有家長向他推介不同治療方法,令他感非常愕然,「我將我嘅專業放你面前,但你只留意到我嘅臉部特徵」,即使是一句「你好番未?」亦容易令他產生壓力。

找出最適合自己治療方法

蕭早前於港大進行有關濕疹的研究,冀以同路人身份了解更多。研究訪問卅一名患者,他們多感迷惘、無助及甚至執着,「好想醫好,會搵坊間大大小小嘅方法,甚至偏方」,但因沒根治方法而感無助,僅一半人會接受濕疹。他建議患者抱「科學家精神」,嘗試吃不同食物及參與活動,尋找致敏源,再仔細記錄濕疹的情況及嘗試各種紓緩方式,從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家長反思 與兩病兒同面對

作為父母又如何面對子女的濕疹問題?家長馮一雷育有兩名患有濕疹的兒子,分別廿一及十九歲。他指,患有濕疹的太太曾因被幼子埋怨而感到情緒低落,他亦曾感無助,因多次看到次子床上有血漬及皮屑,又看過兒子睡覺時不自覺搔抓,只好每晚陪伴在側及四出尋名醫。經過屢次失敗,馮一雷反思應與兒子共同面對,多年來教導他們自我顧及做想做的事。現時兒子們雖仍患濕疹,但會不時游泳以提高免疫力。他認為,子女多屬一時意氣,父母不應對子女的埋怨太認真或過分緊張。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凱欣表示,濕疹非洪水猛獸,但有家長會過分緊張,以往有家長因子女患濕疹,「列咗幾張A4紙,乜都唔食得,只食豬肉同菜」,令子女營養不良。父母甚至會責怪自己導致子女患濕疹,陳認為,父母不應因而感內疚,或全家人因患者而失去個人生活,實際上可共同面對。港大將於七月與社福機構合作,為濕疹兒童及其家長舉辦應對濕疹及促進親子關係的工作坊。

記者何青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