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會籍公司往往以進行電話問卷調查為名,套取受害人的個人資料,然後再通知他們親身到公司領取禮品,當受害人抵達公司後,職員即以各種方法軟硬兼施,包括採取疲勞轟炸的策略游說受害人加入會籍,部分受害人為求脫身,只好以信用卡付款。更有甚者,有受害人投訴旅遊會籍公司未能提供合約承諾的服務,包括透過有關公司訂房,結果只獲分配偏遠地區的房間;有受害人訂購機票,發現費用比自行購買更高。
涉及旅遊會籍合約的投訴近年來已屢見不鮮。○二年一對夫婦被游說購買度假屋會籍,支付三萬元訂金後才知要供滿十一萬元才能享用度假屋服務,兩人其後向小額錢債審裁處興訟才得以取回訂金。部分旅遊會籍公司的招客手法千奇百怪,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包括要求顧客交出身份證以換取禮品,顧客苦於身份證被扣而無法離開;公司職員往往以手機會干擾儀器等藉口要求顧客關掉手機,以切斷他們與外界的聯繫。可以說,這種促銷手法已不僅涉及詐騙,而且迹近禁錮勒索。事實上,消委會數字顯示,市民投訴參加度假屋計劃數字持續上升,由○七年約一百二十宗,增至去年一百四十四宗,今年頭十一個月已達二百三十宗。
不良旅遊會籍公司的銷售手法,其實只是本港眾多消費陷阱的冰山一角而已。以層壓式傳銷為例,早前就爆出一宗「家族式」受騙事件。有市民先後帶領近二十名在港及內地的家庭成員,加入一間傳銷公司,牽涉金額高達二百萬元,當中近五十萬元是向財務公司借貸。
令人憂慮的是,消費陷阱無處不在,受害人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旅遊會籍和傳銷陷阱的受害人以年輕人為主,墮入機頂盒推銷陷阱則往往是長者和基層家庭。有無良推銷商向長者訛稱「不安裝機頂盒連免費電視都看不到」,有的則冒充大廈立案法團甚至政府機構人員,騙取消費者信任。
消委會經常勸喻市民不要貪小便宜,並盡量選擇具商譽的商戶。但問題是,以近日備受關注的濫發手機短訊宰客為例,其中即不乏大型電訊商,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
消費陷阱五花八門,市民不斷上當受騙,不法商人固然是罪魁禍首,但當局在執法以及監管方面放軟手腳亦難辭其咎。就以旅遊會籍投訴為例,受害人曾向消委會及警方求助,卻不得要領。事實上,社會各界包括法官都要求政府立法監管旅遊會籍公司,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亦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立法設立「合約冷靜期」,讓消費者在特定期限內可無條件取消合約。退一步說,即使立法需時,當局也不是沒有辦法對付這種不良銷售手法,例如可以透過「放蛇」行動取證,可惜當局至今沒有任何行動。
可以斷言,如果當局繼續坐視市民墮入消費陷阱而無動於衷,香港遲早由「購物天堂」淪落為「宰客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