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政府提倡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求各地公私部門落實節約風氣,藉以喚起群眾的自覺行為。在今天回首看來,雖然內地多年前缺糧的日子似乎已經一去不返,但勤儉節約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表示支持及身體力行。至於香港,回收廚餘的政策一直在緩慢進行,「惜食」精神亦未夠深入民心,我們還需要在相關方面繼續努力。
根據二○一八年所發布的數據,內地城市每年浪費食物的數量大約是一千八百萬公噸,相等於三千萬至五千萬人口一年的糧食。事實上,早於二○一三年,由民間發起的「光盤行動」,主張「餐廳不多點,食堂不多打,廚房不多做」,曾一度引起全國爭相倣效的風潮,加上內地媒體不時再提倡「光盤風氣」,過往以面子消費的理念獲得根本的改變。
直至近日,中央再次要求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不同省市的機關亦陸續響應號召。當中,武漢餐飲業協會發布倡議書,提出「N減一」的就餐模式,即是十個人共同進餐,只點九個人的分量。若然隨後發現菜量不足時,才按實際情況增加菜品。此舉先後獲得不同省市的倣效,包括黑龍江、福州及太原等,期望真正改善講究排場的聚餐文化。
至於原本採用分餐制的高校食堂,部分亦在近日推行「半份菜」或「小份菜」的措施,讓教職員及學生能夠多享用不同菜品之餘,亦有助做到「光盤節約」的用餐行為。有大學甚至提出「二十一天效應」,鼓勵學生進行三星期的低碳生活挑戰,繼而養成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外界有評論指出,內地於此時公開宣傳節約文化,其實與來年糧食不足有一定的關係。基於今年疫情、水災及中美關係不確定等因素,均會影響到內地糧食的生產及進口,使中央不得不從節約入手防範危機。事實上,我們不需要過分忖測國家「居安思危」的政策,反正節約根本就是應有之義。於疫情之中,利用大家逐漸習慣分開就食的機會,一改以往無謂排場的風氣,對國家及群眾均有相當大的好處。
另一邊廂,香港在「惜食」方面其實是相當不足,每日棄置廚餘相當於二百多輛巴士的重量,亦即約三千六百公噸,較十年前增加百分之十。於二○一八年,位於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投入運作,可將有機廚餘再造成有用物料或再生能源,但每日處理的數量只有二百公噸。換言之,我們必須從源頭減廢,在餐桌上就應開始節約。不過,想想當局推出「大嘥鬼」宣傳多年,為何我們的廚餘不跌反升?現時在外進餐,又有多少人真的自攜器皿,將多餘的餸菜「打包」帶走?相信不會很多,實在還需時間讓社會形成習慣風潮,才能真正做到「惜食」、「光盤」的文化。
經典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不管是豐收還是歉收之年,我們亦需明白一切也非理所當然,理應以節約勤儉的精神以充實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