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疫情數字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們每天從傳媒和網上收到世界各地的有關數字,如測試人數、確診個案、死亡人數,看着這些數字每天不停上升,的確教人不寒而慄。但數字確實描述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實情況嗎?對這些數字,我們應該如何解讀?

每天公布的疫情數字,是否有如股市的指數般,反映疫情的走勢?細讀各國的數字,不難發覺其實並無一致準則。看不同國家的人口與確診比率、確診與死亡比率,差距非常巨大,這個現象很不正常。像瑞士,人口八百多萬,比香港稍多,但確診個案過萬,而香港的確診個案只得五百多,完全不合比例。德國的確診比率也非常高,八千多萬人口有約四萬確診,但死亡人數非常低。意大利人口約六千萬,確診人數卻有八萬多,死亡人數達八千多,也極其不成比例。

有甚麼主要因素可能影響不同國家的確診人數和死亡率呢?影響不同國家的確診人數,最重要因素,應該是該國的測試力度,例如是否有足夠的測試劑,是否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才進行測試。像美國在疫症爆發初期,測試劑嚴重不足,只有出現明顯病徵或曾接觸確診病人,才准許測試。測試人數較少,確診人數當然也偏低了。到目前為止,美國除了紐約外,其他州的確診人數還是偏低。故此,當測試劑供應增加,放寬接受測試限制,美國的確診個案肯定會突然急升。而美國近日確診個案急增,累計逾八萬五千宗,成為全球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單是美國也出現這麼大的差距,其他醫療條件比美國差的國家可想而知。另外,日本的確診數字異常偏低,也值得懷疑。有人估計他們或會蓄意少測,避免確診數字過高,影響奧運如期舉行。現今奧運正式宣布改期,日本的確診數字會否突然增加?

死亡率的統計也可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定義問題影響,如只是限於確診個案的直接死亡,則疫症的死亡人數可能被壓低。一些被當作流感、肺炎死亡的個案,未經測試便不計算在內,如果這些死亡個案也作測試,發現部分與新冠肺炎有關,死亡率便會上升。有人估計,意大利這麼高的死亡率,可能與他們較寬鬆的定義有關。

有些國家如日本、英國,可能是有意減少測試,對疫症實行延遲策略,希望發展「群體免疫力」;而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則認真全面測試,故後者的確診比率較高。

基於上面的考慮,不同國家地區的數字的本質其實差別很大,不應輕易拿來比較,反而拿一個地方的前後數字比較,可能對疫症了解得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