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圍觀:信心潰堤 港府紓困杯水車薪

今年可說是動盪不安的一年,除內地經濟下行及中美貿易戰持續帶來外部風險外,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香港社會緊張局勢升級,導致香港經濟陷入衰退。經濟困局源於信心不穩,並可能推高失業率及蔓延到各行各業,修復消費及投資信心為政府急需處理的問題。

政府目前已公布的紓困措施只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0.7%,與當下困局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換句話說,政府需要提供更大規模及針對性的財政政策。

企業及個人稅務減免無疑可以廣泛地令繳稅階層受惠,但不能忽略可能受到更大影響的低收入階層,即使難以估計資金最終有多少會轉為消費,但最少可以減輕短期流動性問題。

面對零售及旅遊等受最大影響的行業,已公布的補貼未能解決需求減少的問題,旅客大概不會為補貼而改變行程計劃,而燃油補貼對商業活動減少的物流業幫助亦有限,重建信心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向。

貧富懸殊 民生問題多

與此同時,政府以往於民生相關議題投入不足,房屋及土地供應不足令樓價升幅與收入脫節,醫療系統亦因人口急速老化而未能滿足需求,而量度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顯示,香港在全球名列前茅,以上問題癥結在於資源分配不均,往往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繼而影響經濟活動。政府需要重新審視未來投資計劃,雖然目前已非未雨綢繆,但遲來總比沒有好。

對外方面,雖然香港角色已從以往較國際化的金融中心,轉變為內地的離岸中心,但外資參與仍然重要。香港一直以來優勢在於資金可以自由流動、簡單的稅制及較受國際認可的司法制度,這些優勢令香港與上海、深圳、新加坡的競爭仍然擁有自身優勢,擁有獨一無二及短期內難以取代的金融生態系統,聚集中外投資者及人才。

與外資溝通 重建生態

然而,香港過往能安然度過多次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在於投資者對香港的認可,因此,政府有需要以實際行動證明及透過經濟貿易辦事處與外資更積極溝通。

總而言之,香港目前困局源於失去信心,社會不穩毫無疑問增加經濟下行風險,政府需要以逆周期措施減輕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同時加大投入以解決長期的民生問題,以修復消費及投資信心。最後必須強調,經濟措施只能解決短期壓力,中長期問題仍是解鈴還需繫鈴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