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按揭助上車 最怕好心做壞事

無所謂希望,也就無所謂失望。止暴制亂無期之際,林鄭月娥宣讀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一如所料,反對派在立法會大吵大鬧,只能改為播放預錄版本,內容更是乏善可陳。唯一較受注目的是放寬首置按揭上限,惟消息一出,二手盤即時封盤,有些更趁勢調高售價,會否適得其反,盡在不言中。

政治問題 房屋解決

林鄭聲稱,為協助首置人士上車,將放寬由香港按證保險公司提供的按揭保險計劃樓價上限,首置人士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由現時四百萬港元提升至八百萬港元;而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則由六百萬港元提升至一千萬港元,後者包括自用樓換樓按揭。有關措施即時生效,樓宇只限於已落成住宅樓,不包括樓花。

顯而易見,面對回歸以來最激烈的政治風暴,林鄭無計可施,惟有將問題簡化為房屋問題,企圖大刀闊斧幫助更多市民置業,消解怨氣。誠然,有恒產者有恒心,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早就明白人民必須擁有物業才會有歸屬感,才會更願意維持社會穩定,這是星洲成功之道。香港則相反,房屋被視作炒賣圖利的工具,樓價高不可攀,小部分人致富卻是大部分人受害。林鄭覺今是而昨非,為有供樓能力卻欠缺首期的中產階層打開方便之門,出發點無疑是好,但欲速則不達,會否激起反效果不能不令人擔心。

須知道,在中美貿易戰和社會動盪內外夾擊之下,香港經濟前景灰暗,林鄭不諱言現時是十年來經濟最差的時期,第三季陷入經濟衰退已成定局,裁員結業潮陸續有來。外界擔心倘市民盲目入市,一旦經濟逆轉,隨時遍地負資產,董建華時代的燒炭成風、哀鴻遍野一幕隨時重臨。

這絕非危言聳聽。本港樓市近月已有輕微下調,然而有關措施甫公布,即有放盤業主封盤,有些更調高售價,新措施是否有助市民置業未知,推高樓價卻是即時可見。有人計過,若借足九成首期買八百萬元的樓,月入約五萬元的中產才能通過壓力測試,而且要供款三十年;而未符壓力測試人士,雖然一樣可以申請八至九成按揭貸款,但保費會因應風險增加,供樓負擔更沉重。萬一市民一窩蜂入市,樓價隨經濟轉差而插水,負資產問題勢必摧毀香港最有競爭力的一群,甚至成為壓垮香港的最後一根稻草。

更何況,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打個比喻,港府只幫食得起即食麵的市民買樓,卻對連麵包都吃不起的基層置之不理,難道這些人沒有住屋需要嗎?儘管林鄭提出不少增加房屋供應的計劃,例如收回三類私人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但全部十畫未有一撇,尤其是收地涉及賠償和安置,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新界鄉紳批評港府盲搶私人土地,表明絕不逆來順受;地產商代表亦怒斥林鄭向他們「開刀」,企圖以房屋問題解決政治問題,可見引用收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只是說得好聽,隨時沒有十多廿年不能成事。情況就如「涸轍之鮒」,引西江水救眼前就快渴死的小魚,根本無濟於事。

捨近求遠 畫餅充飢

至於其他房策亦是毫無新意,甚至令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基層火上加油。君不見,所謂明年有過萬個綠置居單位應市,即是將新落成公屋改作出售用途,挖東牆補西牆,就算沒有減少公屋供應,亦肯定沒有增加,以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五點四年觀之,未來輪候時間只有更長。再看港府拋出綠置居、首置盤、過渡屋等大計,全部都是舊調重彈,而且若然無地可用,說甚麼也是徒然。人們不明白的是,港府明明有很多空置官地丟空養蚊,大埔富善邨附近就有一塊官地丟空二十年,如用來興建公屋,起碼可提供數千單位。偏偏本報提出此議多年,港府置若罔聞,反而一味捨近求遠,畫餅充飢,房屋問題解決無期,甚至製造更多不公,何足為奇。

更有甚者,港府富得漏油,但守財奴如故,施政報告在幫助劏房戶、改善貧富懸殊等方面幾近交白卷。增加領取租金綜援金額被劏房戶批評為不切實際,只有業主受惠;其他的學習津貼恒常化、調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等等,無非小恩小惠,難怪社福界指摘港府為富不仁,這份施政報告完全不合格。

一言以蔽之,先生之志大矣,先生能力不足。林鄭欲透過解決房屋問題紓解民怨,出發點是好,但弱勢政府百事哀,她既無能力擺平各方利益集團,更無能力解決土地供應不足,加上施政向來「堅離地」,以為靠一份施政報告就能挽回頹勢,注定是癡人說夢。現時社會環境惡劣,暴力遍地開花,反對派已揚言不收貨,周日又要上街,隨着暴亂滑向恐怖主義的深淵,更多更大的亂象恐怕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