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風暴掀起連場腥風血雨,特區政府無計可施,欲借房屋問題轉移視線,挽回民望。繼推出一手樓空置稅後,最近又欲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加快興建公屋。誠然,房屋問題是社會百病之源,任何增加供應的手段都不應放過,但此舉既激起利益集團不滿,又有小地主擔心被迫遷,倘處理不當,隨時引爆新一輪民怨。
猶記得,港府今年初推銷「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為公私營合作大唱讚歌之際,外界早就質疑為何不直接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向發展商收地,避免官商勾結的嫌疑。當時林鄭月娥持反對態度,聲稱引用條例費時失事,可能導致大量司法覆核。時移勢易,港府如今淪為殘廢政府,當日被視為不切實際的條例頓成救命稻草,建制派提出建議後,港府打蛇隨棍上表示積極考慮。官字兩個口,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令人嘆為觀止。
事實上,港府過去不但不是鮮有引用有關條例,反而多次引用,回歸後最少一百六十九次刊憲,簡單如興建排水渠都引用此例,不過對象大多是無權無勢的小地主,對發展商囤積居奇則隻眼開隻眼閉,對鄉紳違規發展棕地更是視若無睹,可見擔心引起司法覆核是假,欺軟怕硬、欺善怕惡才是真。
這就難怪,關注組織對引用條例增加土地供應不感樂觀,反而質疑港府收地有選擇性,對沒有議價能力的小地主、小農民不公平,要求必須根據劃一標準引用條例;又質疑《收回土地條例》與土地共享計劃互相矛盾,前者打擊囤地,後者助長囤地,到頭來都是大財團主導和得益。
這些質疑並非沒有根據,當年港府收回元朗菜園村和橫洲引發軒然大波,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現時社會氣氛比當年更差,港府民望比當年更低,萬一收地處理不當,隨時激起更大民怨,刺激更多人上街,令管治更加艱難。至於發展商對港府此舉同樣意見不一,地產發展商會認為收地增加供應是好事,但代表業界的立法會議員則批評港府藉着「打地產商」挽救民望,只會製造矛盾。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可見利益集團未必真心誠意贊成政府收地,最終會否好事多磨,誰也說不準。
不管怎麼說,本港房屋問題極為嚴峻,公屋輪候時間沒有最長、只有更長,無殼蝸牛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港府想方設法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始終是好事。怕只怕弱勢政府百事哀,做事有姿勢無實際,到頭來收地阻力重重,增加供應事與願違,甚至因為動作過多而進一步打擊經濟,拖累樓市,香港勢必亂上加亂。
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解決房屋問題必須多管齊下,既然收地和建屋過程漫長,遠水難救近火,港府何不接納政黨建議,重推租務管制協助劏房戶和中產解決燃眉之急?近七成受訪市民贊成重推租管或租金扣稅,林鄭聽得入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