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二○一六年共錄得四千九百三十六宗新症,死亡率高踞首位。除傳統的電療及化療外,免疫治療為未能使用標靶藥物的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研究顯示接受傳統化療的晚期患者,癌細胞無出現轉移的中位生存率為十三點六個月,但若配合近年新興的免疫治療,生存率可大大延長,達致廿三點七個月,即使癌細胞轉移至肝或腦部,存活期仍可延長逾倍,亦免去化療時出現的脫髮等副作用。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國強指出,肺癌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確診時大多已達第三或第四期,醫生會通過病理學分析釐清癌細胞的種類並進行基因檢查,再根據病人的情況,提供適合的治療方向。
他以第四期肺癌病人為例,標靶藥仍是一線治療方案且成效最好,一名肺癌轉移至腦部的病人,去年九月起服用第三代標靶藥,數個月後「個瘤可以去到冇晒咁滯」,但部分病人檢測顯示不能使用標靶藥,傳統只能通過化療治理,但現時可再配合免疫治療,有效延長存活期。
蔡解釋,免疫系統的T細胞具有辨認及殺死外來非自身細胞的能力,包括癌細胞,但癌細胞會藉表面的蛋白作掩飾,偽裝成正常細胞,令T細胞無法辨識,從而生存及擴散;免疫治療即注射PD-1抑制劑,讓PD-1抗體能抑制癌細胞的掩飾蛋白PD-L1,令T細胞能夠認出癌細胞,從而攻擊及殺死癌細胞。
一名罹患肺癌四期的六十二歲女病人去年四月求診,她出現骨痛及呼吸不順的徵狀。蔡表示,經檢查確認她的腫瘤源頭在於肺部,並已轉移至多處骨頭以及淋巴,惟不適合使用標靶治療,最終經過系統性化療配合免疫治療後,再用電療殺死癌細胞。經化療後,病人氣喘及骨痛情況有所改善,且無出現脫髮等傳統的副作用,體重更有所上升,現時病人的整體身體狀態「好似冇乜嘢咁」。
免疫治療費用較高昂,亦並非人人適合。蔡指,此一療法的成效視乎患者PD-L1水平而定,PD-L1水平高於五成,療效最佳。
不過,亦有百分之三至五的機會出現炎症,包括皮膚炎、肺炎、腸炎及腎炎,「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故此進行免疫治療期間需要密切監測,一旦出現炎症須即時停止免疫治療,先用類固醇控制,再考慮是否繼續。
記者施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