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電梯慢如龜 不見棺材不掉淚

近期連連發生電梯事故,反映電梯老化問題嚴重,更凸顯港府根本未將人命安全放在心上。雖然當局亡羊補牢,惟觀乎官僚胡混度日的一貫作風,一旦事過境遷就會故態復萌,當局今次推出的補鑊措施是否重蹈覆轍,只能拭目以待。

機電署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全港六萬六千多部電梯,大約八成未達至最新的安全水平。有見及此,機電署於一一年推出《優化升降機指引》,建議為舊式電梯加裝保護裝置,出發點無可厚非,可惜優化計劃屬於自願性質,以致形同虛設,七年多來只有約五千二百部電梯進行了一些優化工程,不到全部電梯總數的一成,連機電署自己都承認,優化進度並不明顯。

機電署沒有說出的是,不僅自願性質的優化計劃虛應故事,就算強制性措施一樣虎頭蛇尾。十年前大埔富善邨發生墜升降機事故後,又接連發生多宗類似意外,全城嘩然,機電署其後推出計分制,根據電梯維修商的表現扣分,美其名曰加強監督。但人們見到的是,這麼多年來電梯事故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惡化,年前旺角朗豪坊發生嚴重電梯意外,乘客如打保齡球般跌倒,已是令人怵目驚心,但當局仍然沒有吸取教訓,直至最近再發生兩單嚇人電梯事故,分別是荃灣海灣花園有一對夫婦受重傷,上水名都的電梯意外更致人死亡。官雖不殺伯仁,伯仁因官而死,事實證明扣分制不過是自欺欺人。

面對電梯事故愈演愈烈,機電署揚言將推出多項應變措施,短期是加強電梯的保養及維修,特別是針對那些會影響電梯安全運行的組件;中期來說是參照「樓宇更新大行動」計劃,研究撥款資助有需要的樓宇業主,鼓勵他們加快電梯優化,早前港府已經承諾有關基金不少於二十億元;稍為長期的措施是參考外國做法,並考慮社會及業界的承受能力,研究分階段強制實施優化電梯工程的可行性。

表面看,當局的補鑊措施似乎兼顧短中長期策略,但何謂「短期」、「中期」及「長期」,當局卻語焉不詳,尤其是這也「研究」,那也「參考」,還要加上「考慮社會及業界的承受能力」等前提條件,一看就知道是港府慣用的「拖」字訣。就以「樓宇更新大行動」為例,當初港府也是風風火火,到頭來雷聲大,雨點小,香港至今仍然是遍地危樓,陷阱處處;又好似牛頭角發生奪命「迷你倉」大火後,全港清查「迷你倉」,到現在不也是風吹雲散,不提起就彷彿不存在了嗎?

有人說港府是「不死人冧樓不做事」,其實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最怕的是「好了傷疤忘了痛」。電梯安全,人命關天,香港人但求出入平安而已,如今連這點卑微的願望都無法實現,港府還敢自吹香港是「安全城市」,特首還敢以「好打得」自居,真是不知道醜字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