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醜不外揚」,尤其在這個嫌貧愛富、一切向錢看的時代,貧窮雖談不上是「家醜」,但也絕非甚麼光彩之事,傳出去難免遭人白眼。若再被人強行貼上貧窮的標籤,公示於眾,大概會羞愧到無地自容了。
為了在中共建黨一百周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地全力推動的扶貧幫困工作亦進入衝刺階段,精準扶貧、精確脫貧任務愈來愈迫切,各地政府紛紛為貧困戶建檔立卡,登記造冊,務求達到精確幫扶、精確管理。一些地方更在每家門口的當眼位置掛上扶貧公示牌,列明貧困戶的姓名、貧困原因、收入水平、幫扶責任人及聯繫電話等訊息。當局聲稱此舉是為了讓群眾清楚知道扶貧進展,也方便貧困戶與幫扶官員精準聯繫。
精準扶貧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精準到將受助人「公示」於眾就過猶不及了,也惹來很大爭議。一些貧困戶懇求政府拆除公示牌,認為此舉等於將家醜外揚,讓他們在親友及村民面前抬不起頭。事實上,沒有多少人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經濟狀況,畢竟人言可畏,一旦被標籤為貧困戶,是受助的一群,無形之中更令他們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不管怎麼說,窮人也是人,也有私隱權,有做人最起碼的尊嚴,「精準聯繫」變成「精準羞辱」,完全違背了扶貧幫困的初衷。
表面上看,為貧困戶掛上公示牌似是政府好心辦了壞事,其實背後凸顯的恰恰是當局高高在上的「施捨心態」。扶貧政策事關國計民生,是作為負責任政府的應有之義,更為兌現執政為民的莊嚴承諾,然而一些官員的扶貧心態明顯出了問題,他們將責任當成了恩賜,把扶貧當成施捨,在貧困戶面前扮演高高在上的主宰,彷彿讓對方感恩戴德、上萬民傘才是理所當然,至於扶貧的方式與效果如何則變得不重要,幫扶對象的感受更毋須顧及。
事實上,想要達到扶貧工作的公開與透明,方式有很多,況且當局已經建立了走訪、駐村考核等指標體系,貧困戶的所有訊息在扶貧手冊、收入明細表中亦有詳細記錄,完全沒必要讓貧困戶像罪犯一樣,「掛牌遊街」般遭受羞辱。之所以這樣做,說到底還是官老爺作風使然,與其說是讓群眾方便和官員聯絡,倒不如說是方便官員展示政績與威風。
曾經有官員在網上發文,抱怨有些貧困戶不懂感恩,甚至指摘對方刁鑽無賴,給扶貧工作添煩添亂,大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重慶巫山縣某鄉鎮貧困戶,只因向來訪的縣政府人員說了句實話,就被該鎮鎮長撳低頭要求鞠躬道歉,跋扈至此,又何談真心扶貧。扶貧本來體現國家對基層人民的關心,是一部真經,可惜被歪嘴和尚唸歪了。